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1月中期

城市功能:“大镇设市”改革的应然导向/何 李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何 李 日期:2016-03-14 15:21:37
不意味着只管中央一级的事,在镇域范围内的影响消失,而是掌握各层级的重要权限,其他权限则由地方政府掌握。这既有利于维护中央权威,又有利于激活地方。
  (二)通过释放城市化的制度空间来承担区域经济功能
  “大镇设市”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体制障碍需要清除。但由于大镇原本就没有建立多少基于计划经济的城市体制,因此,与其说是冲破不如说是防止建立二元体制。释放城市化制度空间就是为农村要素转变为城市要素提供便利。例如,全面放开户籍限制。这将促使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农村人员留在大镇,从而提升大镇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也为产业升级提供必要条件。另外,大镇原本就是农村的一部分,因此在发展依托乡村的产业形式时,如绿色农业、旅游、度假等,有着天然的优势。正如李克强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所讲的“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而弥补大中城市在生物、自然方面的匮乏[9]527。上文提到,由于空间差异,很多大镇是依托当地特色发展起来的,如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就是长白山旅游的集散地。由于这一特点,在配置该镇的政府职责时,与旅游产业相关的政府职责就要强化。
  (三)借助文化继承和技术手段来汇聚公共治理功能
  首先,挖掘区域治理潜能。虽然在大镇辖区内,社会发育并不好,但是依托于传统土壤的组织形式仍能为公共治理提供助力,如宗族、自然村的熟人社会等。实践中,大镇建成区的很多管理问题就是由村民自治组织自行解决的。另外,继承乡土优秀文化也能为公共治理提供支持。镇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可挖掘的本土文化资源较多,如传统戏剧、民俗、地域性节日等。文化对于增强凝聚力,达成共识,减少治理成本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积极推动城市间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共享。通过技术手段,弥补大镇在经济、社会设施上的贫乏。如大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可通过电子化、仿真化、网络化等手段使大镇居民以较低成本也能享受到相应服务。再次,加大与中心城市间的交通、通信网络建设。对于大镇无法承担的治理功能,通过良好的通达性,为大镇居民提供相应便利。这样就能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大中城市对小城市发展要素的吸引力。
  六、结语
  “大镇设市”所回应的是快速城市化下,大镇政府何去何从的问题。既然称之为大镇就已经预设了基本前提:这些镇现有的发展水平较高,达到了现有的设市标准。因此,需要在市制改革上着力为它们扫清通往城市的道路。然而,镇级政府只是中国纵向各级政府中的最低一环,优化大镇政府的职责必须有纵向各级政府的整体规划与推进,靠大镇一级政府“单兵突进”是做不到的。另外,这些大镇中,很多是得益于特殊的地理、经济环境,对政治、经济气候的变化更为敏感,它们的“大”仅体现在量上。换言之,这些所谓的大镇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往往会在所依赖的有利条件消失后迅速走向衰落。因此,跳出大小的简单化判别方式,走向真正以城市功能来调整行政区划的模式,是市制的未来之路。我们还应看到,“大镇设市”的一面是中国市制改革,另一面是中国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双重的历史任务,使这一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在大镇建成区的管理上,我们常常依赖于村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