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10月中期

共生理论的内涵意蕴及其在城乡关系中的应用/武小龙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武小龙 日期:2016-01-18 16:42:35
益,以增强他们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促成城乡双向合作机制的生成;另一方面,推动城乡多元主体的平等参与,这包括城市居民、乡村居民、社会性组织等,通过协商对话的途径逐步解决乡村建设的困境与城乡关系的失衡。
  第三,城乡共生态发展格局:五位一体。城乡共生态关系在内容上主要应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大元素的共同发展与进化,这符合国家顶层设计与社会诉求。故而,在平等公正的发展理念、互惠合作的发展路径的基础上,最终可逐步形成五位一体的城乡共生态发展格局,具体表达为:政治资源(权力、财政、政策)的合理共享、经济发展(工业、农业)的互惠共荣、社会民生事业(官民合作、集体行动)的共同建设、文化要素(乡土文化、现代城市文化)的和谐共融、生态环境(生态型政府、合作治理)的共同治理。所以,通过城市与乡村的双向交流及社会多元主体的合作共建,可有力实现“去城市中心(偏向)化”和“去乡村边缘化”,最终达成五位一体的城乡共生体系。
 
  参考文献:
  [1]武小龙,刘祖云.城乡差距的形成及其治理逻辑: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基于城市偏向理论的视角[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78-86.
  [2]Margulis L. Symbiosis in cell evolution [M].New York: W. H. Freeman, 1981:419.
  [3]张旭.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4:13.
  [4]胡守钧.社会共生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5]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1998(2):101-105.
  [6]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1):104-109.
  [7]武小龙.城乡共生式发展:从病态到常态[J].学海,2014(6):30-36.
  (图表详见杂志)
 
  责任编辑 张小瑞  
  E-mail:ldkxzxr@163.com  
  电  话:0371  -   63934209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