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10月中期

共生理论的内涵意蕴及其在城乡关系中的应用/武小龙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武小龙 日期:2016-01-18 16:42:35
早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诸多领域,城乡关系问题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建设工程,关联到社会诸多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抽象到一个超越经济、地理、社会视角的更高层面来分析这一问题,从生态学视角来研究中国的城乡关系,也就是对现有研究视角的一种超越。城市和乡村是构成人类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子系统,作为城乡关系中两个具有复杂相关关系的有机体和关联主体,不仅是经济的一体协调,更重要的是两个生态有机群体的协调与共生,这至少涵盖经济、政治、生态、文化、社会五大方面,通过这五大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最终达成城乡关系的和谐与共生。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三大方面的契合性。
  第一,研究要素契合。其一,城乡共生发展内嵌于共生理论内涵之中。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在其《新共生思想》一书中明确指出:“共生思想不只包括艺术、文化、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等领域,共生概念还涉及人与自然的共生……城市与乡村的共生等不同层次内容的共生。”这充分表明城市与乡村的共生发展本身就是共生理论的重要内容与子课题,二者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和适切性。其二,共生理念是时代背景的必然选择。学者李思强在《共生构建说论纲》一书中明确指出:“《周易》所谓‘生生之谓易’,‘生生’二字中就包含着‘共生’的价值选择。如今,我们之所以要重申和拓展‘共生’理念,一是因为在世纪之交和千年之变的转折点上,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针对西方哲学的一些偏颇,来阐发‘共生’理念;另一则是因为被互联网催生的经济全球化,以及它所对应的文化多样化,也迫使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选择‘共生’的生活方式。”因而,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对于共生理论与城乡关系的要素契合性就不言而喻了。一方面,城市与乡村的共生是经济全球化下的必然趋向与价值选择,是经济一体化格局中人类发展的共同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城乡共生这一概念本身就是共生理论涉及的子课题之一,城乡共生发展有着完善的理论后盾的指导,笔者仅是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匡扶,旨在让扭曲的城乡关系回到它本应该有的道路和样态上。
  第二,研究目的契合。虽然目前对于城乡关系的研究涉及城乡统筹、城乡协调、城乡一体化等多个领域,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即城乡关系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和一体化发展,也就是要把城市与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互为资源、互相服务、互为环境,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城乡分割建设和差别发展的现状,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推进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机制、公共财政体制及科教文卫各方面的一体化,使制度一元化、村庄社区化、农民市民化、产业一体化,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等协调统一。这一最终目标和共生理论所强调的较高层次的对称互惠的共生模式是一脉相承的,共生理论作为研究复杂有机体之间信息传递、物质交流、能量传导及共生模式的重要理论,其所表达的核心内涵就是旨在通过合作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基本理念,来实现一体化互惠共生的关系格局,“和谐共生则是实现这一模式的‘太上之境’”[4]P3-10,这一理论指向与实践问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相互贴切的。
  第三,研究过程契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