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10月中期

共生理论的内涵意蕴及其在城乡关系中的应用/武小龙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武小龙 日期:2016-01-18 16:42:35
学中的共生主要强调的是生物间共同生活与生存的一种密切联系。
  (二)共生理论的拓展:多领域的深化
  20世纪中叶以后,共生的思想和概念已扩展应用于生态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等领域,并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共生思想率先在生态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拓展,并成为种群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陈锦赐(2004)利用生物学的共生观念,建构出了环境共生的理论架构体系,指出环境共生本质上是为了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而顺应生态环境的一种生活生产方式,基本观念在于高效率地、最低伤害地利用自然资源,目的是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皆能和合共生、互利共存。另外,他更是从时空、生态、群居多个维度解释都市环境共生、城乡环境共生、“四生环境”共生诸多内容。也有学者提出城市共生论,指出城市的发展需要按照自然界的共生规律进行,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是城市共生的三大要素,城市中的任何共生关系都是这三者相互作用和组合的结果[3]。
  至于社会学领域中的共生,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引申和衍化。日本学者尾关周二(1996)将其扩展为共存/共处的关系。胡守钧教授(2012)对社会共生论做了最为完整的阐述,指出社会共生论是在形式上借用生物共生论的某些概念来研究社会共生现象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哲学。社会系统的和谐共生就是各个子系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主体合理分配、交换、竞争资源,如经济子系统的共生就是要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而社会和谐共生还需要制度作为根本保障,这是实现社会系统公平正义的基础条件。苏国勋(2006)也提出文化共生的思想,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一个共同体或国家在经济资源、生态资源和领土安全上必须以其他共同体或国家的安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一种具有内在紧密关联、彼此具有相互构成性因素的文化,即相互依存的共生文化上。
  袁纯清(1998)则进一步将生物共生理论引入经济学中,指出共生具备六大本质特征:其一,共生现象是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吸引合作、补充依赖;其二,共同进化、共同发展、共同适应是共生的深刻本质;其三,进化过程是在单元之间相互激励中合作进化,并可能产生新形态、结构及能量;其四,共生反映了组织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并且能使组织向更有生命力的方向演化;其五,共生关系在行为方式上存在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及对称互惠共生四种关系;其六,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和共生环境均存在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可以是正向、反向或中性的,共生关系也反映了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与配置关系,这种能量体现为共生关系的协同与创新。
  对于政治学中的共生,日本政治学者山口定用民主政治进行了解读。在他看来,政治共生至少有四点含义:“一是共生必须是优势一方的决心表白,以获得弱势一方的充分信任,以及生存方式的共生共荣;二是共生必须是认同异质者的存在,以共存、和谐的理念,建立起新的共同体价值观;三是共生以社会正义作为理论依据,平等、公正必须充分发扬;四是政治共生还需要透明的决策、公开的协商等政治制度的支持。”[4]P1韩国学者李承律(2005)深受中国儒家“阴阳和谐说”及佛教&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