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建立现代化干部制度的经验、问题和对策研究/肖兆权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肖兆权 日期:2022-08-09 11:06:32
  
  【摘  要】建立现代化干部制度,需要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不断开拓创新。回顾历史,我国干部制度形成了党管干部的原则、选贤任能的方针、科学的成长路径、开放的制度体系,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关系文化影响深远,徘徊于人治与法治之间;制度体系完整性不够,存在乱打补丁现象;制度执行缺乏监督评估,存在“破窗效应”。建立现代化干部制度,要做好现代化干部制度的流程设计,突出制度设计,强化制度执行,规范制度评估,纠正制度偏差;要明确现代化干部制度的核心机制,知道什么是好干部、怎么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做到选拔对、任用好。
  【关 键 词】现代化干部制度;历史经验;流程设计;核心机制
  【作者简介】肖兆权(1972— ),男,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办副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2)08-0023-03

 

   建立现代化干部制度,需要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不断开拓创新。回顾干部制度的历史进程,总结干部制度变革规律,对于建立现代化的干部制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干部制度的历史回顾
  党的干部制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中完善,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首次使用“干部”一词,提出“地方执行委员会指定若干人为该机关各组之干部”。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他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伟大的革命斗争,不能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央下发了《关于健全党委制》《把军队变为工作队》《中央关于准备五万三千个干部的决议》等文件,提出为夺取全国性的胜利、建设新政权做好干部上的准备。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央建立了干部分部、分级管理制度,分军队、文教、计划工业、农林水利、统战等九个门类,按职级划分干部,下管两级。1957年,在全国大专院校“红专”关系讨论中,毛泽东提出“白专固然不对,先专后红或先红后专也是不对的,应当提又红又专”,明确了“又红又专”的干部标准。1980年12月,中央提出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四化”方针。1984年4月,中央书记处在讨论组织工作时,提出管少、管好、管活的干部工作原则,明确下放干部管理权限,下管一级。1995年,中共中央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2002年,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去掉“暂行”二字。2004年以后,陆续下发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职务任期、交流和任职回避等规定,明确了地方党的全委会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规范了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推行了票决制、试用期制、差额选拔干部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