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无事可干还是力所不及?——单位职能撂荒现象解析/刘 群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 群 日期:2020-12-04 14:19:34
  【摘  要】单位职能撂荒常表现为相关职能部门有名无实、有岗无权、有责无事、有形无行,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源是部分领导者追求短期效应、不愿实质放权、难舍灰色利益、仍有投机心理。破解单位职能撂荒现象,要有抓有放,落实为重;权限约束,科学分工;动态监管,依法用权。
  【关 键 词】领导者;单位职能;撂荒;制度;权力
  【作者简介】刘群(1964— ),男,吉林大学产业党委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党建。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0)21-0007-03

 

  “撂荒”原指土地资源闲置而无法发挥价值,造成资源浪费,滞后经济发展速度。单位职能撂荒则意味着部分岗位是有名无实的空设,或者是职能叠加交织的重复设置,导致履职相互推诿,难以落实,既浪费资源,更有损单位形象。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单位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一、单位职能撂荒的常见表现
  1.有名无实。单位职能撂荒的典型表现是虽设有相关部门、岗位,却没有任何实质性作为;虽配备了必要的硬件设备、人员编制,却难以赋予合理权限、落实具体工作。这主要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一是无事可干。这些部门或岗位的设置原本就属于形式主义的产物,或是应付上级考察,或是满足领导要求,以完全的对标操作确保形式到位,对于单位是否确实需要新部门、新岗位履行新职能,领导者并未过多考虑。设立行为本身就是一时之举,意在应付。二是力所不及。部门、岗位设立之初有可能确是出于职能要求考虑,结合单位运行和整体架构需要进行适时更新与完善,以迎合新趋势、满足新诉求,但决策层可能想得太简单而未深入考量新设部门、岗位的执行力,以至于匆匆完成形式架构,却难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水平,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后续投入资源的不足,新岗位、新部门无法成长成熟而有所担当。此时,设立行为已然半途而废,虽未对岗位、部门进行形式上的清除,但实则已经完全放弃。
  2.有岗无权。无论是无事可干的装样子,还是力所不及的被限制,单位职能撂荒的本质都在于表面形式与实质权限的不匹配。单位领导者在耗费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新设相关部门与岗位后,仅仅实现了形式上的完备,却未真正深思熟虑地规划部门间的职能分配与融合,其混乱状态不仅表现于岗位职责、任务要求的彼此重叠,更在于权限划分缺乏全局性、统一化安排而导致人员在岗、资源充足却没有行使、调配的权力,面对具体任务与问题,有心尽职履责却无法务实分担,上级主管领导与平行部门潜意识里对于权力的“捍卫”与“固守”使得“新来者”难以真正参与。
  3.有责无事。与有岗无权导致的职能撂荒不同,另一种情况表现为有岗有责却无事。单位在为新部门、新岗位配备硬件设施、人力资源的同时,也完成了部门、岗位相关职责的设置,部门成员已然清楚自己的任务要求,但投入到具体工作中发现,需要其完成的事务亦可由其他部门实施操作,自己并非明确且唯一的担责者,即同一职责重复出现于不同部门的职责范围内,造成实质上的职责重叠。在涉及权限使用、利益分配的情况下,由谁来具体完成?谁为主导、谁为协助?这些问题不明确,就容易引起争执。“老部门”轻车熟路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