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无事可干还是力所不及?——单位职能撂荒现象解析/刘 群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 群 日期:2020-12-04 14:19:34
、熟悉流程,自然更容易包揽处理权限;“新部门”难以融入,就只能被架空。
  4.有形无行。更容易被识别的单位职能撂荒现象,往往表现为纯粹的作秀、表演,而拒绝任何实质性的事务处理。不仅部门、岗位设立之初就意在敷衍上级,在设备分配、人员配置上更是东拼西凑,“拿来”其他部门的相关资源临时搭建。若有涉及新设部门岗位职责之事务,就完全按照原有路径推给其他部门,新部门“不插手”“不涉足”具体执行过程。在外人看来,如此新增部门的意义仅在于增加“咨询”岗位,单位事务处理流程、处理效率没有任何改变。这实际上是增加了办事成本,在审批程序中徒增一道门槛。
  二、单位职能撂荒的根源
  1.追求短期效应。缘何在强调提升治理效率的当下,仍然不乏单位职能撂荒现象?为何耗费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后,新设部门与岗位反而成为累赘?其直接原因在于设立初衷的严重偏失。对于部分领导者而言,其在调查研究阶段并未将关注点置于运行效率和执行效果上,并未从单位整体职能架构和制度体系出发查漏补缺、创新变革,并未真正将新设部门、岗位视为对单位综合能力的补充,而仅仅是为了满足上级考察要求,并借由展示新设部门与岗位的新职责、新要求表明其治理的先进性、动态性,以及对上级指示精神的充分遵照,完全一副表演、作秀心态,以吸引眼球、打造短期效应。既然意在考核期的达标、晋升期的表演,这些领导者又如何会真正在意具体任务的合理分配与资源的最优使用?部分领导者甚至因为贪恋权力,更重视事务处理中的个人权威而或明或暗地抵制新设部门分权。一时的轰轰烈烈、虚张声势也就必然导致部门构建、岗位设立停留于表面,难以深入到事务高效落实的全过程和全环节。
  2.不愿实质放权。事实上,单位部门职能撂荒的本质是原本应该具有的权限无法配备,原本应该合理参与的事务无从融入,空有岗位头衔却无法指挥、调配。这事实上就涉及权力的分配,需要单位领导者根据权责对应原则将集体事务、公共资源科学合理地分配给不同的部门,确保其各司其职、务实作为。但一些领导者担心权力下放所带来的个人权威不足,不仅将下属对自己的认可度、信赖度完全寄托于权力的强制性,更偏好以权力为工具,实现个人意愿执行的畅通无阻。一旦部门职能分工明确、权限下放,其就会认为这有损个人指令的实施效率,使其受到约束。这导致部门职责分工过程中,看似根据事务处理流程完备了岗位设置,实则领导者依然牢牢抓住“权把子”不放,相关办事人员仍需要等待领导者最终点头才可完成流程操作,使得相关职能部门与岗位成为空架子,不仅无法正常履行职责,反而需要配合“霸权”上级做好形式表演,不仅正常工作流于形式,服务群众也流于形式。
  3.难舍灰色利益。问题分而治之,责任合理分担,就意味着权力必须同时下放,领导者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重新定位引领职责,更要松紧适度、刚柔并济。这必然对其管辖范围、管控力度、管理方式有所约束和调整,以实现管理的规范化、最优化。但对某些领导者而言,与其将单位事务交付相关部门与个人务实高效地处理,不如回到自己“衙门”进行“严格审批”,下级请示、汇报次数越多,其越能干涉控制,个人意愿也就能顺理成章地实现,甚至可以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