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民意“注水”现象及其防范策略/刘秀华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秀华 日期:2019-12-10 11:57:19
  【摘  要】部分领导干部常常因为“听不全”而主观地添油加醋,欲“听好话”而刻意诱导催化,避“听批评”而专门抑制消除,为“听指挥”而费心“规范”、限制,导致民意被“注水”、民众被代表。想要倾听民众的真实想法,必须完善公众参与治理的渠道,确保民众“可发言”;健全组织制度体系,确保民众“能发言”;革新政绩考核机制,确保民众“愿发言”;优化政治生态氛围,确保民众“敢发言”。
  【关 键 词】治理机制创新;民意“注水”;领导者;公众;民主化
  【作者简介】刘秀华(1982— ),女,黄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
  【基金项目】2018年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智慧城市背景下河南省城市治理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8B259);2017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公共服务智慧化供给机制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7BZZ003)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9)23-0011-03

 

    政府指令政策是否能为群众所接受,是否有助于满足群众诉求,不能单凭报表中的抽象数据进行佐证,来自基层的民意反馈理应成为最直接、最真实的参考意见,因为其是民间个人、团体和公众的公开或非公开的意见表达。[1]但也正因为民意的传达、反映效力,其也容易成为部分领导干部“操作”个人政绩成果的工具,表现为以添油加醋、随意篡改等形式为民意“注水”,使其更“美观”、更“合理”,以证明自我的优秀与敬业。若长期任由民意被“注水”、民众被代表,不仅无法倾听基层的真实想法,更容易因为民意失真而出现政策供给与现实需求错位。在创新治理机制的大背景下,领导者越是想要提升自我治理水平和引导能力,就越是需要及时、真实掌握民众意见和想法。

  一、工作中常见的民意被“注水”现象
  (一)因“听不全”而主观地添油加醋
  在创新治理机制的过程中尤其强调领导者治理行为的民主化,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相关事务的处理,积极进言、及时反馈。但现实工作中,部分领导者因为上下级信息沟通渠道有限,以及自身消极不作为心理下为避免对话、辩论所引致的解释之劳,往往难以实现民众意愿的大范围搜集。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相关政策指令反响度的佐证材料不足。为弥补民意缺失,这类懒于积极作为的领导干部就偏好于以自我意见代替民众意见,在主观臆断和猜估结合等方式下造假、虚构,添油加醋般地将有限的民意表达迅速扩大,甚至美化为民主调查基础上的广泛听取。
  (二)欲“听好话”而刻意诱导催化
  通过真实、广泛的民意调查往往可以听到多种不同声音,个人基于不同诉求和立场,对于政策指令也会形成不同的意见反馈,即使再科学、再合理的治理行为也无法确保“叫好声一片”。部分领导干部为确保自我决策想法的顺畅推进,或避免不同声音、不同看法所引致的矛盾争论,往往更愿意优先大力宣传与自我想法一致的民声民意,使其成为一种主流想法,并借此进一步催化民意,主观干扰舆论环境以保证自我决策想法被大范围接受。
  (三)避“听批评&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