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民意“注水”现象及其防范策略/刘秀华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秀华 日期:2019-12-10 11:57:19
rdquo;而专门抑制消除
  为避免“听批评”而选择性地听取民意,主观消除“不利”声音,是一种更具欺骗性的民意被代表行为。在这种行为过程中,民意被“注水”的目的往往是领导者为保障自我政绩、消解负面效应而强行以行政干预等手段对民意实施围堵。这并非解决问题基础上的积极疏通与完善,而是纯粹的遮掩、推诿心理下的抑制与回避,且批评、反对之声越大,领导干部想要遮掩、围堵的心理就会越强,想要以自我想法代表民众意见的欲望也会越强,也就越容易引致主观筛选、淘汰和伪造行为下的民意“注水”现象。
  (四)为“听指挥”而费心“规范”、限制
  部分领导干部为确保对上级指令、态度的完全遵从,表现出积极的“听指挥”之态,在进行民意调查时会对相关内容和选项进行“规范”,限制民众意愿的真实表达。面对如此极具针对性和导向性的调查表、征求稿时,民众往往会感觉无论自我如何选择,都是相似意见的呈现而无法真正表达个人心声,看似极具民主性的意见听取,实质却是有预谋、有安排下的“表演”。
  二、民意被“注水”之诱因
  (一)趋利避害之心理
  为何部分领导干部大费周章地对民众意愿进行操控?一个直接诱因正是在于这类来自基层的意见表达可以成为左右领导者个人业绩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就可能引致部分能力不足、难凭实力解决问题者,为避免民意“不漂亮”“不好听”而“层层注水”。还有部分领导干部则是因为个人工作中的不作为,一方面层层加码转嫁责任负担,另一方面又畏惧民众不满、民意反弹导致自我职位不稳而弄虚作假、主观代表民众说“好话”。事实上,无论是不作为下的遮掩,还是不作为下的蒙蔽,其代表民众、对民意“注水”所折射的实质都是能力欠缺的胆怯心理和追逐名利的功利心理。既想“听好话”又不能务实付出,在趋利避害心理的主导下所能选择的也就只能是“代替”民众发声,或强行指挥民众按照既定“规矩”发言。
  (二)投机不作为之态度
  部分操控民意的领导者并非不知民众的真实意愿,相反,其往往十分清楚个人决策指令可能引致的不满与抱怨,也正是为遏制批评之声的大范围出现而影响自我业绩考核,这类领导干部才预先采取相关“注水”手段以掌控民意表达。这表面上看是对不良业绩成果和矛盾问题的掩盖,实则却反映出领导者个人的不作为态度,甚至可以将其视为道德观退化或价值观沦丧[1],即在为官不为的投机、懒散态度下,领导者不是没有看到自我治理水平的欠缺,也并非没有感受到民众的迫切需求所在,而是面对问题、挑战和新情况,不愿费心钻研探索、不想吃苦奉献,更惧怕变革创新所引致的个人职业风险,以致干脆采取一种更为消极的遮掩、糊弄手段,以此避免麻烦。
  (三)唯“形”不唯实之作风
  从民意“注水”的多种形式不难发现,其事实上就是一种最为机械和简单的表面遮掩行为,很难产生实际效应,只要上级监管得力就可及时发现民意调查有假。但为何在现实工作中这一如此表面化的敷衍蒙蔽行为屡禁不止?一个直接原因正是在于当下考核机制对数据结果的过度强调,使得唯“形”不唯实的工作作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