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乡村治理中的“面子观”———一种社区性货币的使用策略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吕培进 日期:2019-10-09 11:20:35

   【摘  要】面子是一种基于互惠性人情的社区性货币,代表着乡村居民的社会声誉、社会评价、社会地位,具有公共性、竞争性、积聚性、传递性等特点。在乡村治理过程中,领导干部要善于发挥面子的治理价值,构建褒誉机制与排斥机制,借助微观权力关系,对乡村居民进行积极软控制,引导乡村居民,形成良性乡村生态,促进乡村振兴战略。

  【关 键 词】领导干部;乡村治理;面子;社区性货币;“面子观”;褒誉机制;排斥机制
  【作者简介】吕培进(1985— ),男,吕梁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治理。
  【基金项目】山西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山西农村治理政策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8041006-1)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9)19-0017-03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关键,乡村治理有效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既需要国家政策与资源供给,更重要的是根据乡村内在秩序、结构建立良性运行机制。乡村治理与乡村文化、农民心理具有重要关系,“面子观”是乡村传统秩序中的一部分,其对乡村信用制度、社会褒贬机制、自我评价机制的构建与完善都具有重要影响。为此,乡村治理要积极利用“面子观”,调动农村居民公共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提升乡村治理效果和社会治理效果。
  一、“面子观”概述
  阿瑟•亨德森•史密斯把“爱面子”作为中国人的一大特征,这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最早进行了“面子观”的论述。自此以后,西方学者开始对以“面子观”为代表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进行分析。但总的来说,“面子观”的研究还是以中国本土学者为主,胡先缙、何友晖、金耀基等分别从不同层面进行了论述,具体见表1。
  上述研究主要从概念视角分析了面子是什么,将面子与社会文化相联结。但现阶段很少有学者从社会结构维度对面子进行研究。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翟学伟提出,“面子观”研究应基于中国情理社会语境,将“大传统”与“小传统”相联结。也就是说,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下对民间生活实践进行分析,特别是在深化社会改革与剧烈社会变迁的背景下,“面子观”及其功能也在时刻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将对“面子观”的研究突破抽象化、概念化的局限性,具体揭示其作用机理与机制。一些人类学家已经涉足相关内容,比如面子的控制功能和解决纠纷功能等,但这些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探索。本研究在现有理论基础上从生活实践与社会结构入手,对乡村治理中的“面子观”进行分析,理顺面子与乡村秩序的关系,研究“面子观”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二、面子——一种社区性货币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子女结婚是一件非常热闹的事情,婚礼现场有很多“帮喜”的人,这不仅仅是节省成本的问题,更是一种面子问题。你来找我,我帮你忙,互相给面子,所以婚礼现场帮忙的人越多,表明这家主人的人缘越好。这个过程中,面子不仅是一种互惠人情,而且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标准,涉及乡村中“面子观”的核心内涵。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