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乡村治理中的“面子观”———一种社区性货币的使用策略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吕培进 日期:2019-10-09 11:20:35
,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乡村社会中,面子蕴含着社会评价与社会声望,是一种极具价值的社会资源、文化资本。把场景转换到乡村治理,乡村干部想要赢得认可、工作顺利,也就需要足够的面子进行支撑。
  (三)社区性货币
  面子是一种互惠性人情,具有社会评价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在乡村社会中是一种通用性货币。首先,它具有象征性资本的特征;其次,它是被乡村其他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具有公共性特征。这种在乡村社会中,具有公共价值的象征性符号,可称之为社区性货币。这种社区性货币与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有很多相似特点。第一,公共性。在人情社会中,每个乡村居民的面子信息都是公开的,乡村居民之间分别对彼此有一个大概的认知与评估。人们总是在公共空间中进行自我呈现,从而赚取更多的货币。第二,竞争性。为了赚取更多的货币,获得更多的认可,乡村居民倾向于进行积极表现,例如,不请自来就是挣面子的一种有效方式。第三,积聚性。转变为社区性货币的面子会因为乡村居民的与人为善而不断实现财富积累,也会因为横行霸道而消费殆尽。第四,传递性。就像遗产一样,在人员流动不显著的乡村社会中,面子是可以代际传递的,父一辈的面子是可以由子一辈继承的,上一辈社区性货币存量的多少会对下一辈的社会声望、评价产生直接影响。社区性货币与一般意义上的货币相比还有其独特性,比如稳定性。社区性货币很少会出现通胀或紧缩,基本上维持一个平均水平,这也是面子能够在乡村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
  由此可以得出,作为社区性货币的面子,对于乡村居民的行为规范、引导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一个乡村社会中,居民对“面子观”具有共享、共通的认知。需要提出的是,不同乡村社会的“面子观”是存在差异的,在排序、权重等方面都展现出差异。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面子观”的分类及认可是判断所属不同乡村社会的重要标准,这种身份归属和角色认同是“面子观”发挥作用的中介机制。
  三、乡村治理中的“面子观”
  基于身份认同的社区性货币为人们所重视,此时,面子就产生了乡村治理的价值。乡村干部要积极利用“面子观”,将其与乡村社会结构、居民社会心理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价值支撑和行为保障。
  (一)褒誉与排斥融合式治理
  面子作为一种社区性货币,能够通过褒誉机制和排斥机制对乡村居民产生引导和影响,促进社会治理。资本充足的乡村居民也就意味着具有高度的社会声望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享有高水平的互助与合作,生活丰富多彩。这种生活的魅力使得其他人积极进行效仿,表现出乡村社会互助的热情与对公共规则的遵守。这就是面子通过褒誉机制的正向激励,对乡村居民起到积极引导的效用。社区性货币不足的居民,别人不会给他面子,他会逐渐地被边缘化、鄙视和抵制,也就缺乏互助合作,被乡村社会判处了“死刑”。这种排斥机制对乡村居民,乃至下一代人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鉴于这种威慑力,大多数乡村居民依然愿意遵守公共秩序,表现出较强的互帮互助意愿。
  不管是褒誉机制还是排斥机制,主要是通过面子的道德属性发挥作用的。需要注意的是,经济状况虽然也会对面子产生影响,但影响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