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乡村治理中的“面子观”———一种社区性货币的使用策略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吕培进 日期:2019-10-09 11:20:35
比较有限,本文不做讨论。因此,乡村治理过程中,领导干部要积极借助面子的道德属性,为乡村居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伦理观,引导乡村居民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当乡村居民的行为与所倡导的道德规范相符时,领导干部要给予积极认可、赞扬,在原有的社区性货币增值的基础上进一步给予其面子,为其带来更高的社会荣誉。当乡村居民的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时,就会丧失社区性货币,进而削弱其社会地位、社会声誉。领导干部要通过奖励与惩罚的双向机制,发挥面子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价值。
  (二)微观权力下的乡村治理
  面子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是展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是微观领域内的影响机制。在生活空间相对封闭、有限的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张微观权力网,每个乡村居民都包含在内。在这种权力关系下,每个乡村居民同时扮演着行为实施者、行为承受者、行为评价者和行为维护者等多个角色,居民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关系。
  因此,在乡村社会中,面子也就是一种微观权力,乡村居民既是权力主体,又是权力客体。但这个权力关系网中并不存在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个体,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权力作用点。基于人际关系网的微观权力是面子在乡村社会中发挥治理作用的重要基础,可以说,乡村居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受到微观权力网络的制约,它直接将乡村居民的私人空间扩展成公共领域。一些乡村居民的不良行为虽然不会给他人造成实质性影响,但依然会受到他人诟病,倒逼其改变这种行为。
  (三)积极控制型的低成本治理
  法律是最低标准的规范,或者是最低层次的道德,而面子相比法律则是一种高标准、高层次的准则与道德。面子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对良好社会生态、社会秩序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是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础。
  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过:“从俗即从心。”用这句话来形容面子,即面子背后的潜在规范是乡村居民的内化行为标准,是其对社会规则的一种认同和信仰。这是一种软性但积极的控制机制,是强调乡村居民自我完善、自我监督的机制,是乡村居民社会规范与社会伦理内化的过程,相比法律,面子控制是一种低成本、高成效的治理机制。从古至今,正是得益于社会认同基础上的面子机制,中国乡村社区性规范才能够得到维护与再生,乡村社会才能够实现稳定。这种作用在弱国家控制的情形下是尤为明显的,以地缘和血缘为基础的乡村社会能够以面子机制为基础,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治理。
  现代政治推行普遍性规则,虽然政策更加科学、管理更加规范,但这种制度和规则无法直面人性中的善与恶,只能够最大限度地去防范可能出现的不良结果。特别是在传统文化影响深刻的乡村社会,即便是现代化管理也暂时不能脱离原有社会生态,比如面子这一软性控制机制。因此,现代乡村治理要以“面子观”为辅助,在科学化制度的基础上配合人情、关系,真正实现对乡村居民个人精神、价值的引导,真正做到对乡村居民人心的约束。
  面子即人心,人心即政治。乡村社会由原本的封闭空间逐渐转变为开放空间,多种价值冲突使得乡村居民无法正确界定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影响着乡村治理。人心需要重新安顿,正确的“面子观”能够促进乡村居民更好地迎合现代社会,更好地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