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基层干部容易“受伤”的风险节点及防避策略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傅 敏 陈明龙 日期:2019-03-22 18:12:09
  【摘  要】基层干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一旦在应急性与规范性的程序选择、硬投入与软保障的财力匹配、大多数与极少数的利益均衡等风险节点上出现研判失误、操作失当、补救失措,不仅会延误工作,更会伤害自我。因此,在程序选择节点上稳健并重、在财力匹配节点上量入为出、在利益均衡节点上双管齐下就成为基层干部在关键节点上化解风险、推进工作、保护自我的合理有效选择。
  【关 键 词】基层干部;“受伤”;风险节点;防避策略
  【作者简介】傅敏(1980— ),女,皖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陈明龙(1977— ),男,中共安徽霍山县纪委书记、监委主任,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基金项目】安徽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项目(项目编号:Szzgjh1-1-2017-16)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9)05-0005-03
 
 
  基层干部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基层环境的艰难性也是不可否认的。工作任务之重、压力之大、风险之高成了基层干部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如果说任务再重也要扛住、压力再大也要顶住是基层干部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劳力劳心至少还能换来心安理得,那么风险之高就是基层干部难以陈说之痛,往往费心费力却很“受伤”。因此,加强对基层干部“受伤”风险节点的分析,无疑具有防患于未然和亡羊补牢的双重意义。
  
  一、基层干部容易“受伤”的风险节点
  
  虽然说“干得越多错得就越多”是一个伪命题,但如果干得多又忽视风险的话,就必然导致错得更多、伤得更深。对于基层干部来说,“受伤”的风险节点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应急性与规范性的程序选择节点。一般而言,基层干部对于常规性事务性工作,往往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规范操作,但对于应急性突发性工作,往往会出现忽视相关程序的非规范性操作,如抢险救灾中的决策安排、项目落地中的征地拆迁、信访维稳中的紧急处置等。程序风险节点之所以会成为高危节点,既与工作本身存在的客观应急特性有关,也与基层干部开展工作的主观处置能力有关。从客观上来看,应急性突发性工作本身就具有急难险重特点,处置起来往往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时间紧往往与合规性发生冲突,任务重往往与人手少发生矛盾,压力大往往与思量细发生龃龉,导致基层干部在处理应急性突发性工作上经常出现程序缺失。此种现象虽情有可原,但毕竟与依法依纪依规开展工作的要求相悖。从主观上来看,实践经验丰富是基层干部的优势,但也正因为如此,基层干部往往习惯于循旧思路干活、凭老经验行事。面对新形势、新局面、新问题,基层干部既缺少必要的学习了解,也缺乏有效的方法手段,因而要么一筹莫展,急中生乱,少了掌控力;要么强行而为,忙中出错,缺了规范性。更为重要的是,基层干部对于应急性突发性工作往往存在过关心理,只求一时平稳渡过,不看长远能否善了。如果说急事急办尚属于事出有因,那么急事急办之后没有及时补漏就属于明知故犯了。无论是出于客观原因,还是基于主观原因,基层干部一旦在应急性与规范性的程序选择节点上出现问题,就必然导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