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去除基层干部“污名化”须“合力公关”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罗 恺
日期:2014-07-01 16:19:25
基层干部长期工作在矛盾多、问题多、任务重的地方,承担了几乎所有直接面对群众的纷繁复杂的工作任务,但往往出力不讨好,经常受“夹板气”,成为“出气筒”。这些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和应对日常突发事件疲于奔命、焦头烂额的基层干部,在工作中稍不注意就被领导认为是能力不够、党性不强,被群众指责为作风不实、感情不深,得到媒体舆论“能力低”“素质差”“贪污腐化”“媚上欺下”等负面评价。长期处于“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状态和艰辛的付出却无法得到各方面的理解和应有的回报,这种“污名化”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损害了基层干部的形象。为了避免基层干部“污名化”现象的蔓延,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必须“小题大做”,以最大限度地挽回已经流失的无形资源,重新修复和塑造基层干部的应有形象。
要消除基层干部“污名化”现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依靠媒体给力去除“污名化”,为基层干部“正名”
作为媒体,有责任、有义务还原事实的真相,为基层干部“正名”。
一是宣传典型,凝聚正能量,为基层干部“正名”。公众对基层干部的不理解,一个重要原因是耳闻目睹基层干部中的一部分人从政行为不规范。要扭转公众的思维定式,就必须进行正面引导。媒体要通过树立典型、宣传典型,让公众认识基层干部的真实形象。比如,开展“最美基层干部”的评选活动,褒扬基层干部的正义行为,不断凝聚正能量,逐步消除公众对基层干部的误读。
二是营造氛围,扩大理解包容,为基层干部“正名”。基层干部之所以容易被人们误解,与基层的制度设计有很大的关系。这种制度设计就是压力型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基层干部权责严重不对称,权力无限小,责任无限大。上级安排的任务事无巨细都由基层来承担,且无论是什么任务,都由基层干部承担不利后果。在这种体制下,基层干部既要应对来自上面的压力,又要受到下面的指责。很多疲于奔命、焦头烂额的基层干部在被“污名化”的同时,还要直面工资待遇低、晋升空间小、发展压力大、焦虑情绪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工作消极、推诿塞责、刻意逃避,甚至尸位素餐、玩忽职守。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制度设计本身带来的问题,不能把账全都算在基层干部头上。媒体有责任让公众知道基层干部的辛劳和苦衷,引导人们对基层干部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责。
三是真诚交流,强化传播沟通,为基层干部“正名”。基层干部“污名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有效沟通,导致社会公众因信息的不对称而形成“晕轮效应”。因此,必须加强信息传播,改变社会公众对基层干部的种种偏见,实现基层干部与公众的有效沟通。一方面,党委、政府及社会组织要广泛地应用各种形式的人际沟通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去了解公众对基层干部的意见、态度和行为,及时关注公众的意见、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并引导其朝正确方向转变。另一方面,要通过搭建电视问政、网络问政的平台,推行政务公开;以基层领导的名义开通问政微博,建立社会协商对话机制,让基层干部与社会公众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