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官员“污名化”模型及去“污名化”路径探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王 锦
日期:2014-06-03 18:40:31
污名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的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被贴上该标签的人有作为他们所属的文化不能接受的状况、属性、品质、特点或行为,这些属性或行为使得被贴标签者产生羞愧、耻辱乃至犯罪感,并导致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待遇(欧文·戈夫曼:《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页)。社会学家埃利亚斯指出,“污名化”被视为一种动态的群体活动过程,施污者通过贴标签的方式将受污者的某些负面特征放大,直至让人形成深刻的印象。官员“污名化”是指官员由于其所拥有的“受损的身份”而在社会其他人眼中逐渐丧失其作为官员的社会信誉和社会价值,并因此遭到排斥的社会回应的过程。官员“污名化”影响的不仅是具体的涉事官员及相关群体,更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使民众对官员乃至国家的信心塌陷,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因此,官员“污名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官员“污名化”假设模型的创建
笔者经过研究,尝试在Corrigan的认知行为模型、Conner-Smith的污名压力应对模型、Major & Brient的污名身份威胁模型、Usitalo的知觉到的污名与归因风格假设模型以及陈福侠的问题学生污名假设模型等的基础上,从自污和他污的双重视角,建立官员“污名化”假设模型(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到,官员“污名化”是一个从他污到自污、再从自污到他污的不断循环往复、愈演愈烈的过程。
(一)从他污到自污
在公众感知到官员的贪污腐败、为所欲为和不作为后,通过贴标签的形式,形成消极的刻板印象、情感上的偏见和歧视行为,形成他污。他污形成后,这些公众信息会通过公众表现出来的态度以及媒体等传递给官员。官员知觉到公众对他们的污名,形成污名赞同,最终自暴自弃,趋向污名认同。
(二)从自污到他污
在自污阶段,形成自污认同后,官员对自身行为会变得越发没有控制力,贪污腐败、为所欲为和不作为现象日趋严重,从而使公众深刻感知,导致他污加重。
二、官员“污名化”的社会影响及其二维归因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官员的“污名化”是自污和他污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部分官员胆大妄为,素质低下,自取其污;另一方面,公众通过贴标签的手段,表达他们的不满和抗议,实现对官员的“污名化”。
(一)官员“污名化”的社会影响
官员“污名化”使官员不同程度地产生羞耻感和罪恶感,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激化官民矛盾,恶化官民关系。不管是官员不作为还是为所欲为,都为公众对其“污名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一些官员得知公众对其污名后,不仅不深刻反思、积极改变,反而将错就错,更加肆无忌惮,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其“污名化”的程度。
当然,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官员“污名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社会的进步。有专家提出,污名事实上有潜在的积极作用。官员“污名化”有助于官员进行反馈控制,采取更有价值的行为;同时,对官员污名的质疑,也可以激励官员们展开去“污名化”的集体行动。
(二)官员“污名化”的二维归因
污名是由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