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官员“污名化”模型及去“污名化”路径探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王 锦 日期:2014-06-03 18:40:31
众污名和自我污名相统一而构成的整体。对官员“污名化”的归因分析可以从他污和自污两个角度来进行。
  1.自污
  (1)自身素质低下,自取其辱。部分官员当遭遇到“职业天花板”时,感到升迁无望、前途渺茫,就会出现心理失衡和工作倦怠状态。部分官员认为进了公务员队伍,就是进了保险箱,无需继续学习,满足于混日子,工作中偷工减料、得过且过。还有部分官员贪图享受,攀比心、虚荣心很强,为了个人升迁目标的达成不择手段、不计代价,升迁后想方设法收回成本。
  (2)权力过度膨胀,监督不力。权力所带来的满足感,以及围绕权力趋之若鹜的追逐,都足以让掌握权力的官员飘飘然,从而忘记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以权谋私。同时,官员权力的监督缺乏刚性,缺乏问责制度,漏网之鱼的不断涌现加重了官员的投机心理,“能捞一笔是一笔”的扭曲心态使部分官员成为众矢之的。
  (3)缺乏制度束缚,升迁渠道单一。官员职业发展的道路上缺乏规范的、可预期的刚性晋升机制,业绩评估尚未能做到完全公平公正,论资排辈的现象普遍存在。政府组织是典型的科层组织,官员的晋升之路呈金字塔型结构,这就决定了越往高层升迁的概率越低,加之官员出路的单一性,使不正当竞争愈演愈烈。
  2.他污
  (1)公众权利意识日趋觉醒。我国经历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公民意识长期缺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民主法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公众的权利意识开始形成并逐渐成长,对官员的贪污腐败、为所欲为和不作为行为再也不是采取以往迁就、隐忍甚至纵容的态度,而是不畏强权,充分捍卫自己的权利,从消极公民转变成为积极公民。
  (2)网络反腐作用日益彰显。据权威资料: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2.1%,中国已经全面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对反腐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表哥”杨达才的微笑、单增德写给情妇的离婚协议书、雷政富的不雅视频,无一不是网络反腐作用的体现。
  (3)社会分层现象日益加剧。不论是陆学艺教授的“十阶层理论”、孙立平教授的“断裂社会理论”、李强教授的“倒丁字形的社会结构理论”,还是由李强教授、沈原博士、孙立平教授合作提出的“四个利益集团理论”,都反映了社会严重分层的现状,各阶层之间矛盾突出,流动通道狭窄,严重板结化。
  (4)媒体推波助澜。媒体是向公众展示官员形象的主要通道,揭露官员的渎职、腐败和滥用职权现象是媒体重要的社会责任,但是,媒体也有责任把官员客观真实的形象展示给公众。一些媒体出于利益考量,常常通过对官员丑闻的炒作来吸引公众的眼球,提升关注率、收视率、点击率。
  三、官员去“污名化”的路径分析
  (一)实施印象管理,重塑信任机制
  在探索官员去“污名化”的路径时,印象管理即指官员为了降低或减少污名的影响,在与公众的互动中控制污名信息、修复受损身份的过程。
  官员“污名化”现象的出现,既是社会信任缺失的外在表现,也是社会信任缺失的深化发展。在这种信任危机情况下,公众往往通过对官员的“污名化”来进行自我保护和身份区隔,形成一种负向的自我防卫机制。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