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基层干部负面刻板印象的形成与破解之道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学斌 日期:2013-12-05 16:26:17
  目前,基层干部“污名化”是一种比较突出的社会现象。基层干部是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数量庞大,地位较低,权力有限,却承担着大量繁重琐碎的工作,并直接联系人民群众,处于国家、社会管理的第一线,对社会、政治生活的质量有基础性影响。但眼下该群体却处于一种窘迫的境地:一方面,他们遭到社会舆论的大量负面乃至否定性评价,从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到言行举止等都受到质疑、贬损;另一方面,他们自感工作压力大、工资待遇低、权小责大,因而也非常不满。这一窘境不仅对深陷其中的基层干部不利,对国家和社会管理也非常不利。该问题的形成有复杂的原因,并且有整个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化、思想意识多元化、意见表达渠道多样化的大背景,所以其应对之策也必然是综合性的。本文拟运用心理学关于刻板印象的理论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基层干部“污名化”的实质是形成了对基层干部的负面刻板印象
  基层干部“污名化”涉及社会其他群体对基层干部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过程和心理反应,同时被“污名化”的基层干部也有不满、委屈等心理表现,所以,从社会、政治心理的角度看,基层干部的“污名化”与相关群体、个体心理活动有密切关系,实际是一种刻板印象。
  著名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在1935年关于胡格诺教徒被逐离法国的一篇论文中注意到了“污名化”(stigmatization)的问题。他将“一个群体能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行为称为“污名化”。“污名化”体现了施污者对受污者的一种单向命名的权力关系,它通过前者对后者加诸一种刻板印象进而形成对后者的社会贬损和歧视来构建双方的互动关系,体现了群体之间的一种社会不平等(张昱、杨彩云:《泛污名化:风险社会信任危机的一种表征》,《河北学刊》2013年第2期)。“污名化”反映了对某一群体的负面刻板印象以及对该群体的“贴标签”。刻板印象(stereotypes)又称定型,意指人们根据有限信息对某一群体形成的一种普遍的结论,即对某一群体的高度概括化、简化、带有较强主观色彩的一种印象(乐国安:《社会心理学理论》,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9页)。刻板印象不是对对象的客观、全面、准确认知,通常含有许多错误,而且刻板印象许多时候是关于对象的负面印象。刻板印象通常是将个体的某些特征视之为群体共有的特征,将群体的某些特征视为群体的基本或全部特征。刻板印象经常与偏见、歧视联系在一起。其中,刻板印象反映的是认知,偏见反映的是情感,歧视则反映的是行动。实际生活中,三者经常同时出现并混杂在一起。
  从心理的角度看,所谓基层干部的“污名化”显然具有刻板印象的性质:它不是建立在对基层干部的全面考察上,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只选择了基层干部实际表现中的负面的部分并将之加诸全体,阻碍了公众去了解基层干部的实际情况。“污名化”实际表明部分公众对基层干部形成了负面的刻板印象。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基层干部的“污名化”与一般的污名化、刻板印象不同。一般的“污名化”通常是强势群体加诸弱势群体的,基层干部的“污名化”则是对强势一方形成的刻板印象。对基层干部“污名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