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构建网络监督与组织监督合力机制的对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章 勇
日期:2012-12-13 17:46:01
近年来,网络监督表现出强大的舆论态势,有力地促进、配合了组织监督,对遏制公权滥用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表哥”、“房叔”等问题官员纷纷落马的同时,仍有很多问题令人深思。普通网民获取信息的局限性常使得被曝光的往往是一些级别不高、修养较差的问题官员;网络信息的分散性使得大量的网络监督信息未能引起重视;网络信息处置的不规范性,使得大量网络监督信息被屏蔽过滤掉,甚至被删除;网民素质的差异性,使得网络监督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网络监管的缺失,使得网络乱象频发,令人失望。而且,网络监督作为一种新型的群众监督方式,多着眼于曝光问题,强化事后监督,对反腐倡廉的建设性功能开发还远远不够。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为此,需要加强系统设计,科学构建网络监督和组织监督合力机制。
一、构建网络监督与组织监督合力机制的现实困境
网络技术改变了政治生态环境,对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网络反腐兴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背景是:我国在结束了依靠群众运动开展反腐败的方式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未能建立起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社会力量监督揭发腐败现象的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反腐也是社会监督制度化困境倒逼下的产物。传统监督方式并不完善,网络监督方式刚刚起步,给实现网络监督和组织监督有机结合带来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着网络监督所需硬件的建设水平,也决定着人民群众对网络监督的认识水平。网络监督需要完善的硬件建设、技术支撑和一大批熟悉网络技术的人才。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会受到很大限制。二是领导意识问题。有学者研究了政府应对网络监督的传统行为模式,包括无所行动模式、反应滞后模式、消极敷衍模式、封锁堵截模式和打击报复模式等。时至今日,仍有不少领导干部对网络监督缺乏正确认识,消极应付,甚至抵触、反抗,面对网络监督缺乏应对技巧,采取“躲、堵、压、删”的做法,对发帖者进行威吓、打击、报复、追捕,表现出从理念到手段与时代要求的不符,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三是网民素质问题。网民的受教育程度、身份、见识、思想等差异导致网民素质高低不齐。网络监督信息是网民通过网络直接上传的,网民的素质决定了网络监督信息的质量。从实践来看,网络监督信息的虚假性、非理性、不规范性均不同程度存在,严重影响了网络监督作用的发挥。鉴于此,网络监督仍受到质疑,甚至遭到抵触、反抗,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二)信息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表现:一是信息公开问题。信息是网络监督的源泉,信息公开是有效实施网络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公众既被动接受信息,也主动传播信息。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体系,主动公开相关信息,避免无端猜忌。但目前的信息公开内容、程序以及渠道都还存在很多不足。二是信息真假问题。网络监督具有自由、隐蔽、匿名的特点,对负面消息无限放大、网民情绪化散布过激言论宣泄不满、散布虚假消息诋毁他人等问题均不同程度存在,对被举报者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浪费了国家相关部门的人力、物力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