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论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弱化表现与提升路径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时 伟 日期:2012-12-03 17:01:02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并日渐凸显的关键阶段,“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矛盾不断考验着政府的公信力。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一、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
  1.政府公信力的内涵。目前我国学者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评价或认可,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政府信誉和形象。邹东升认为,政府公信力既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和态度,也体现为民众对政府行政的理解和支持。郑旭辉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是政府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民众心理上的一种反映,它既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情感、态度、期望和信念等,也体现为民众自愿地配合政府行政,以提高公共行政效率,而政府公信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复杂多样的,如民众信赖政府,民众支持、拥护政府行为,相信政府是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等。②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赢得公众信任、拥护和支持的一种能力。政府行使公共权力,必然会产生社会结果的反馈,而这个结果反馈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对政府是否信任、拥护和支持。唐铁汉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其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诚信程度、服务程度、依法行政程度和民主化程度四个方面。王福鑫认为,政治合法性是政府公信力产生的基础,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政府公信力的主要表现,政府行政行为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直接因素。③认为政府公信力既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杨勇明确指出,政府公信力这一概念在范围上包含政府和社会公众两个主体,在实践中则涉及民众与政府的“信”与“被信”两种行为,即政府之诚信和民众之信任。政府向民众提供真实有效的公共服务,在民众中树立起诚实公正的外在形象,民众也给予政府足够的信任,双方形成互依互信、协同合作的关系。通过对学者们代表性观点的梳理,笔者认为,所谓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制建设程度,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政府形象的主观评价。政府公信力的形成与评价一般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政府公信力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契约理论认为公众与政府之间是一种以行政权为中心的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必然包含着政府信用和社会公众认同问题,具有高公信力的政府能够增强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增强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善政必须建立在公众信任的基础上。其二,政府公信力折射出政府的执政能力。影响力与号召力是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内容。政府有了影响力和号召力,其行政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才有取得行政预期的可能;只有在其行政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果的前提下,才能体现出其执政能力。其三,不同情势下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有一定差异。政府公信力既存在于平时,也存在于突发事件的危急关头,但时间与地点不同,评价尺度也会有所不同。
  2.政府公信力的价值。首先,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影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