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国家战略转型与省委书记任职资历和职业模式变迁研究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熊义志 日期:2011-08-15 18:27:27

  在中国的公共领导层级中,省委书记(包括直辖市的市委书记和省级民族自治区的党委书记,为了行文方便,以下统称为省委书记)处于十分独特的地位,他们既是中央治理意志的代表,又是地方利益和发展的代表。省委书记作为一把手,对一个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同时又贯彻着中央对地方的政治要求,并对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其地位的重要性远非省长(包括直辖市的市长和省级民族自治区的主席)及其他地方党政官员可以比拟的。在中国,省委书记的任用尽管要经过选举程序,但基本上以中央的政治任命为主要方式,所以,省委书记的自身特征体现了中央的意志和国家战略,同时,省委书记任职资历结构的转变也反映出了国家战略的转变。中国自1977年以来经历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转型。与之相适应,地方领导人的职业模式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型。其中,省委书记的任职资历结构的转型和代际更替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关于省委书记转型的已有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省委书记同整个政治精英群体一道由政治官僚转型为技术官僚;另一种认为省委书记依旧保持着政治官僚的特征,与已经转型为技术官僚的省长一道形成政治官僚和技术官僚联盟的省级领导模式。在中国省委书记的任职资历结构和职业模式上,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争议,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以下问题的研究,为这些争议提供一些参考:省委书记的任职资历结构和职业模式是否发生了转型?发生了何种转型?如何衡量这种转型?省委书记转型与国家战略转变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研究的方法和研究中的数据分析

  自1977年8月18日至2007年10月20日,即党的十一大到十六大期间,中央一共任命了196位省委书记和省委第一书记,分布如表1所示。

  为了分析省委书记职业模式的变迁,比较不同届次中央委员会任命的省委书记职业模式的差异和变化,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领导力研究中心的《中国省委书记和省长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中国自十一大以来的全部省委书记和省长的统计信息、教育信息和职业经历信息,所以结合该数据库,使用以下7个变量要素来反映省委书记的职业经历。

  1.教育背景(S&T和H&S)。包括两个虚拟变量,S&T表示最终学位是否为理工专业,H&S表示最终学位是否为文科专业。两个虚拟变量与省委书记教育背景关系如下:S&T=1,H&S=0,表示具有大学教育背景,且最终学位为理工;S&T=0,H&S=1,表示具有大学教育背景,且最终学位为文科;S&T=0,H&S=0,表示未受大学教育。

  2.中央机构工作年限(CP)。指在党的中央机构工作的年限。

  3.地方党委工作年限(LP)。指在党的各级地方党组织及其工作部门工作的年限。
  
  4.国家部委工作年限(SMC)。指在国家部委工作的年限。

  5.地方政府工作年限(ECO和OLG)。包括两个变量:地方政府经济部门工作年限(ECO),指在各级地方政府经济部门任职年限;地方政府其他部门工作年限(OLG),指在各级地方政府经济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工作的年限。

  6.群众组织工作年限(MO)。包括在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部门的工作年限。

  7.企业工作年限(ENT)。指在企业(包括农场、矿务局、港务局等企业)工作的年限。

  根据以上7个变量要素,使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