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转型与省委书记任职资历和职业模式变迁研究
治资历—技术资历结构。中国省委书记职业模式的政治取向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迁过程,相应地,省委书记职业模式的技术取向则是先上升后下降。从新任省委书记的主要任职资历结构和职业模式的变化可以解释这一趋势。在十二大至十四大期间,新任省委书记中,主要职业为地方党委者的比例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到1992—1997年,新任省委书记中主要职业为地方党委的比例仅为18.4%,只相当于1977—1982年的一半,如表3。
在党的十五大以后,这种趋势逐渐被逆转,新任省委书记中主要任职资历结构和职业模式为地方党委的比例回升到40%以上。一般认为党委工作强调政治能力,因此,省委书记主要职业模式的这种转变意味着政治取向由强到弱又由弱到强的变迁。另外,由长期在企业工作的领导者出任省委书记的比例在1977—1997年迅速提高。在1977—1982年,新任省委书记还没有主要职业是在企业工作的领导者;而到1992—1997年,有一半的新任省委书记的主要职业是在企业工作。1997年以后,长期在企业工作的省委书记一般被视为技术官僚的典型。1977年以来新任省委书记中主要职业类型为企业的比例的变迁,反映了省委书记职业模式的技术取向由弱到强又由强到弱的过程。 3.中央资历—地方资历结构。1981—1987年,新任省委书记的地方工作经历比1977—1982年有所上升,但是到1987—1992年又略有降低。1992年以后这一趋势得到逆转,1992—1997年,新任省委书记的地方工作背景显著增强。1997年以后,省委书记的地方化色彩再次迅速削弱,直到2007年以后,才有所转变。 总体而言,从1977年以来,中国省委书记任职资历结构和职业模式的变化趋势是:第一,省委书记知识化程度不断提高,在1992—1997年以及2002—2007年两个时期分别迈上两个新的台阶。革命的一代于1982—1987年几乎全部退出省委书记职位。第二,省委书记职业的政治取向是先降低后上升,而技术取向则是先上升后下降。第三,省委书记的任职资历结构和职业模式的地方化程度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波动过程。 西方学者Cheng Li和David Bachman在1989年曾提出一个与中国精英转型相联系的三种政治和社会趋势,即地方主义(Localism)、精英主义(elitism)和保守主义(Immobilize)。考虑到中国政治选择的现实主义性质,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变迁是省委书记任职资历结构和职业模式转型的决定因素。 (一)执政内容:从革命到建设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内容发生了由革命到经济建设的重大改变。与此相适应,对领导干部的转型提出了需求。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提出逐步实现领导人员年轻化、专业化。1982年9月,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进一步提出把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作为党今后一个时期要抓紧的四件工作之一。所以,在党的十二大会议召开以后,省委书记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迅速进入实施阶段,从1982年年底开始,绝大多数新任省委书记年龄不超过60岁。正是这种执政内容的转变以及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