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领导干部财产申报的社会心理分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赵泽洪 常 玲 日期:2010-06-17 12:12:33


  制度设置能否满足制度制定者、制度受益者以及与该制度相关联的广大社会公众的心理需要,关系到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制度能否产生预期的社会效果。我国的领导干部财产申报从1987年首次提出至今已有23年的历史了,其间伴随着各种讨论、试点和争议。领导干部财产申报作为一项制度在我国虽然还没有建立起来,但它却像试探民意的“决策气球”,由此产生的不同意见及其社会心理充分展示了出来,给这项制度的设置带来了有益的启发与思考。

  一、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引发的不同社会心理反应

  一定的社会心理总是通过个体乃至群体的态度、情绪、言行表现出来的。在我国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的酝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在利益博弈、意见冲突下的两种社会心理反应,即部分领导干部持有的保留、抵触情绪和社会公众具有的赞同、期盼心理。

  1.部分领导干部对财产申报的心理反应

  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领导干部97%对领导干部财产申报持反对意见。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纪委原副书记刘锡荣认为:“肯定有的领导干部愿意,有的不愿意,有的还想最好是不要监督。”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一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反问道:“为什么不公布老百姓财产?”这一言论是部分领导干部对财产申报存在抵触心理的真实反映,它将领导干部财产申报问题再次推上社会舆论的高峰。即使在实行官员财产申报制的一些西方国家,财产申报也并没有得到官员的普遍欢迎和自觉遵守,因为这项制度对于官员们来说体现的主要是义务,而非权利。任何制度的设置都是社会利益的调控,其中难免有利益获得者,也有利益受损者。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财产申报对领导干部来说并非是利益的获得,这从多数领导干部对财产申报保持沉默中也可以看出。不积极的态度也从另一侧面折射出领导干部更具普遍性的复杂心态。

  2.社会公众对财产申报的心理反应

  与领导干部的心态相反,社会公众对领导干部财产申报持普遍赞同的态度。2008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网联合开展的一项有3837人参加的调查表明,公众最希望政府公开的信息是“领导干部财产情况”。2009年,在一项针对阿勒泰试行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的网络调查中,参与调查的有68000多人,支持阿勒泰试点的网民达到了93.4%,认为这项制度应广泛实行的公众达到了90.3%。社会舆论普遍认为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是一项重要的反腐举措,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警示领导干部和促其自律的作用,是一个国际上普遍使用的反腐措施,在我国应该尽快建立起来。

  3.两种社会心理分野的后果

  对于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出现的一冷一热的两种情绪,一消极一积极的两种心态,社会群体心理反应泾渭分明。不同利益群体对某一公共政策呈现出不同的群体心理本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但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表现出的却是领导干部与公众这两个特殊群体的认知差异。它的特殊性在于,领导干部掌握了公权力,而这一权力是社会公众赋予的,这意味着权力的委托者与代理者围绕权力是否应当受到全面监督发生了分歧。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它可能导致的后果有以下几点。

  第一,客观上起到延缓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建立的作用。我国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至今还没建立,原因虽然是多方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