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明 亮 日期:2010-03-01 14:27: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一方面表明了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选人用人方面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因此,如何引导干部群众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选人用人公信度问题,同时研究制定更加科学的制度、民主的方法和完善的程序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我们面临的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问题。

  一、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度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干部选拔任用“不公、不信、度不够”的问题。所谓“不公”,就是选人用人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所谓“不信”,就是群众不信任、干部没信心、党委政府没信誉;所谓“度不够”,就是信息公开程度不够、选拔政策了解程度不够、干部群众参与程度不够、社会各界认可程度不够。归纳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个别领导者选人用人的指导思想不端正,影响公信度。在选拔任用干部中,有的领导干部为了推行所谓的个人工作思路,拉帮结派;有的为了谋取私利,优亲厚友;有的为了满足个人的情趣爱好,“拉圈圈”、“扯坨坨”等。这些做法实际上是把干部选拔任用的“公权”当成自己的“私权”,千方百计经营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小圈子,不是自己圈子内的人不提不用,同乡、同学、战友、亲戚,即使差也要使用。这些“潜规则”的客观存在,使干部选任公信度大受影响。

  二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宣传不到位,影响公信度。由于各种媒体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宣传范围比较窄、内容比较浅,广大群众、社会各界对党的选人用人制度、程序、规定和方法的知晓度、知情度不高。由于知情不真、不准、不深,广大干部群众有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一方面,对选人用人的机制和方法持怀疑态度,认为是多余的、搞形式的,甚至认为是糊弄人、哄人的。另一方面,对选人用人的过程和结果持怀疑态度,认为是轰轰烈烈搞推荐、认认真真玩程序、扎扎实实走过场,其结果是虚假的,是不真实的,是有猫腻的。

  三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不健全,影响公信度。主要表现是:在有的地方或部门,干部选任初始提名权仍然掌握在个别人手里,其他选任过程就是把个别人的意见程序化、合法化;民主推荐,就是按个别人的引导选出其“意中人”;全委会票决,就是按个别人的引导票出“内定人”;集体决策,因为一些地方或单位主要领导搞“一言堂”,导致民意无法体现。加之,干部退出机制和纠错机制不健全,导致出口不畅通、能上不能下,纠错不及时、拨乱不到位,从而降低了公信度。

  四是选人用人监督存在失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影响公信度。具体表现为对个别地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封官许愿、跑风漏气、拉票贿选等行为,发现不及时,曝光不到位,惩处不严厉;对不按程序考察、搞临时动议或搞“书记组阁”个人说了算的行为,制止乏力,措施无力,查处不力,常常是轻描淡写,搞“下不为例”,从而失信于民,丧失了公信。

  五是舆论宣传不客观造成负效应,影响公信度。由于个别新闻媒体在披露“贪官污吏”、“恶性事件”方面大搞事后渲染、“扒粪”运动,刻意寻找和暴露其阴暗面,蓄意制造轰动效应,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