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的路径选择/施晓燕 刘海泉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施晓燕 刘海泉
日期:2023-03-24 09:29:47
现有制度的合法性,一边针对竞争性新制度构建“去合法化”叙事以凸显自身制度的优越性,试图延缓自身制度话语权的进一步流失。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主要国家对中国认知的分歧趋于弥合。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对“西强我弱”的话语格局,“失语挨骂”“缺什么补什么”的被动反应式的局面在短期内仍将持续。
(二)全球性议题中中国的弱势地位依然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两极格局解体后,中国在各种全球与地区议题讨论中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比如,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构建“中拉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和“澜湄合作机制”等地区性合作框架,倡导建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多边金融机制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等。但当下及未来西方国家在各种议题中裹挟安全因素的趋势明显增强,在政治、经济、科技、人文交流等领域凸显“安全化”的趋势,以国家安全为名的对华“污名化”事件频繁发生,“政治干涉论”“经济渗透论”“文化渗透论”还会此起彼伏。尤其在少数民族、香港、人权话语等广受国际社会关注的议题中,中国的弱势地位依然未能得到根本改变,经常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质疑和攻击。
(三)学术论坛的中国特色国际话语发声不足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揭开了崭新的篇章。中国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没有话语权。中国当前在社会治理、国际关系、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相关学术话语的基本概念定义权、核心内容提供权还不够,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些顺应时代的话语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义利观等还缺乏更多的学术论证和学理支撑,西方国家曲解和责难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言论可谓此起彼伏、层出不穷。面对诋毁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的声音还比较小,如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中的发文量要比在科学引文索引(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中的发文量低得多。未来中国应致力于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四)国际话语传播渠道劣势短期无法改变
近年来,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外交传播媒体的资源投入,建立起“1+6+N”(即1个旗舰媒体+6家央媒+其他部门)的“融媒矩阵”的同时,传播机构纷纷涉足社交平台,如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以及驻外使领馆、《人民日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等均开通了推特或脸书等国际社交平台账号。但中国总体上在国际传播数据主权争夺中处于不利地位,西方国家未来凭借其雄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优势,在全球传播渠道竞争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少数媒体仍然是全球信息分发和共享的来源,仍然控制并滥用广大网民对传统媒体的信任。[1]截至2022年1月,全球手机用户数量为53.1亿,互联网用户数量为49.5亿,社交媒体用户数量为46.2亿,但中国的自建平台却较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