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论政党文化的界定与建构——基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实践/曹 敏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曹 敏 日期:2022-06-17 09:10:32
党文化是政党组织经历着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进程的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政党文化一旦形成,无论是在稳定期还是在变迁期,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它既具有超越自我的进步可能性,又具有群体文化的强制性和稳定性。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就呈现出这样的政党文化特征,既有自我革命精神的主体文化自觉,又有文以化成的规范性。它不是与中国共产党的物质基础、组织架构和制度规范等硬件并列的存在,而是内在于其实践活动的机理性存在,是从深层次制约和支配中国共产党及其成员的行为活动的运行图式。因此,作为学术意义的政党文化研究,首先应该是一种“本来怎样”的研究,而不仅仅是政策层面“应该怎样”的策略性研究。当下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研究是“应该怎样”的研究,是在文化层面的党建研究,构成了研究政党文化的现实材料。这一认识为政党文化研究规定了学术出发点和意义所在。
  再次,突出了政党价值观作为核心要素的重要意义。政党的实践过程即政党作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内在地包含了主客体双重尺度,而这两个尺度都要由政党这一主体来掌握和遵循,否则就无法实践。因此,价值尺度对于政党实践至关重要。政党价值观是政党对于自身所具有的价值的根本观点,因此,价值观是政党文化的内核,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所展现的价值取向是研究其政党文化的着眼点。价值观是政党创建和发展的主题,也是探索政党实践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指引。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政党的最高价值内在地决定了其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价值实践,决定了强党与强国的内在一致性,同时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国际主义精神、致力于推动人类进步的政党。
  二、政党文化分析框架的建构
  政党文化的外延分析即对其进行结构性分层,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自觉理论建构。与从以意识形态和经济绩效等为主要执政合法性资源到以道德价值层面的政党认同为执政基础的转变相伴随,政党文化的结构性分析也呈现了从以鲜明的意识形态为典型特征到凸显执政有效性的政权意识再到以政党价值观为核心要素的结构分析历程。下面,笔者将以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为基点,对其构成要素进行再阐释。
  (一)学术争鸣:政党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争
  王沪宁最早将政党文化定位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此后,学界对政党文化的构成要素不断扩大整合。赵理富借鉴文化形态学理论,将政党文化进行分层,形成以政党意识形态为内核和以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及政党形象等为外缘的结构。[7]目前,人们对该说法的认可度较高。桑玉成、李冉则从文化运动发展的本质角度对政党文化进行分类,以政党意识的形成环节为核心要素,以其内化的政党心理取向和行为模式为二级要素,前两个环节外化为政党形象。[8]
  以上讨论,其焦点在于对于核心要素选择的分歧,不同的核心要素(政党意识形态或政权意识)界定源于对政党文化概念界定的差异,体现了政党文化研究不同的学理依据和研究志趣。例如,从传统政治学出发,赵理富认为意识形态是政党文化的核心要素。[7]李冉则基于政权合法性与执政有效性,认为政权意识是政党文化的核心要素。[9]对核心要素界定的不同又引发了政党制度、政党形象、政党标识是否应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