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论政党文化的界定与建构——基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实践/曹 敏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曹 敏 日期:2022-06-17 09:10:32
v>
  第二,组织文化学关于政党文化的结构阐释。政党文化具备组织文化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在组织文化研究中,影响较为广泛的是乔安妮•马丁的三种组织文化观以及沙因、霍夫斯泰德等对组织文化的界定。乔安妮•马丁将组织文化研究者潜在的文化观归纳为融合观、差异观和碎片观三种模式[4],其中,融合观侧重对组织文化的一致性、整体性的阐释。基于文化哲学的背景,笔者将政党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进行研究,是以融合观作为政党文化研究的预设前提,即以政党组织的整体取向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政党文化的一致性对其生存发展来说也尤为重要,若不能得到绝大部分成员的认可,政党就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政党文化也就无从谈起。沙因认为,组织文化是其成员认可的一套基本假设,包括三个方面:深层的默认假设是组织潜在的价值取向,组织的价值观是组织共同遵守的不容争议的假设,组织可见的人工成分。[5]霍夫斯泰德认为,组织文化包括最深层的价值观和可以观察到的符号等实践层面。[6]由此可见,组织文化是以某一核心要素(多数研究者认为是价值观)为中心的、具有明显层次性的有机整体。如果把组织文化比作水中的冰山,这些要素可以分为暴露在水面上的显性要素及潜藏在水面下的隐性要素。因此,分析政党文化应以某一核心要素为中心,全面把握其显性与隐性要素。
  第三,政党学关于政党文化的主体特性规定。界定政党文化概念,还应充分借鉴政党学相关理论。基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立场,人们对政党的概念及其本质会形成不同的解读,从而形成对政党文化的不同理解。总体来看,西方突出以选举定义政党及其权力属性,而马克思主义则更加深刻地强调政党的阶级性。就政党的基本特性而言,阶级性及其体现的阶级利益性为政党的本质属性,权力是政党的核心属性,民主是政党的价值属性。因此,政党文化研究应充分考虑政党的阶级性、利益性、权力性、民主性。就政党的结构而言,政党是一个由不同要素组织在一起的有机系统,如果把有形的、物质的部分称为硬件部分,那么政党组织运行所依据的原则、规范以及长期形成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等则是其软件部分。政党文化无疑属于软件部分。
  (三)视域融合:政党文化的概念重构
  反思以上研究,遵循以实践和价值为核心的文化本质规定,结合政党的主体特性,形成对政党文化的本质性认识,即政党文化是政党组织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为全体党员所遵循或认可的、稳定的政党价值规范和行为规范体系。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其波澜壮阔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以“以人民为本”为核心的政党价值观念和由此决定的政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体系。这一界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明确了研究对象为集体性的“人”,即政党组织的整体价值取向。政党属于历史范畴,是因共同利益需求和目标而形成的群体结构的实践主体,政党文化集中展示了文化的人本规定性和群体性特征。政党天然与文化密不可分,它因一定的价值使命而建立,建立后便建构着属于自身的文化系统。由此,一般性的文化在政党组织中获得了具体的时空条件,并形成了集体性人格的政党特征,即政党文化。
  其次,确定了政党文化的本质特征,即政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