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国家治理意义上中国共产党改革领导力的运行逻辑/李忠汉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忠汉 日期:2022-06-17 09:09:26
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这证明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已发生的思想转变。改革需要法律的引领,应保证于法有据。重大的改革必须运行在法治轨道上,只有依据法律程序进行授权和试点的改革才是具有正当合法性的,改革举措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
  (五)能力取向:从“单中心治理”到“合作共治”
  改革领导力持续发力的过程,就是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并使之顺畅运转的过程,其结果就是改革领导力转化为国家治理能力。因此,改革领导力具有鲜明的能力取向。“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认为,功能是以结构为基础的,一定的功能需要相应的结构来支撑。循此逻辑,新时代改革领导力的能力取向呈现出从“单中心治理”结构向“合作共治”结构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需要对社会进行整合,因此遵循以国家为中心的总体性治理逻辑。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逐步发育并壮大,其在国家治理当中的参与诉求不容忽视,同时社会不断涌现出来的公共性价值事务也溢出了政府单一主体的能力边界,这就使党政部门寻求与社会、市场、公民等行为主体的合作共治,凝聚治理合力成为现代化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在党领导下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中,逐渐形成了党政主导、多方参与的治理格局,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合力就体现为党的改革领导力。
  
  
   
  
  参考文献:
  [1]王长江.中国共产党执政七十年党建经验再思考[J].党政研究,2019(4):5-16.
  [2]马骏.经济、社会变迁与国家重建:改革以来的中国[J].公共行政评论,2010,3(1):3-34,203.
  [3]景跃进.将政党带进来:国家与社会关系范畴的反思与重构[J].探索与争鸣,2019(8):85-100,198.
  [4]孙柏瑛,武俊伟.“双向建构”中的城市政府基层社会治理转型:路径、困境与未来展望[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8,7(1):12-27.
  [5]朱竞若,贺勇,王昊男.“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北京市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探索[J].当代党员,2019(3):44-45.
  [6]孙柏瑛,张继颖.解决问题驱动的基层政府治理改革逻辑:北京市“吹哨报到”机制观察[J].中国行政管理,2019(4):72-78.
  
  责任编辑 白埕埸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