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单位制度失能的常见表现、内在成因与匡正对策/袁国栋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袁国栋
日期:2021-10-21 11:19:43
理秩序不仅能够保证单位内部各要素有序流动、各司其职,同时也有益于组织的长久发展和良性循环。当然,这种秩序效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依靠强有力的管理制度体系加以维系的。可以说,管理秩序是管理制度运用于实践以后产生的软性约束力,是一种被广大组织成员默然接纳的协作共识。单位制度失能造成的直接后果必然是组织秩序的破坏。例如,单位上下级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遭到冲击,“刺头”下属对于领导者的决策部署置若罔闻、不理不睬;单位原有的风清气正的组织文化遭到践踏,一些投机钻营者为满足私利上蹿下跳、拉帮结派;各部门之间长期建立的良好协作关系被迫中止,一些别有用心的部门管理者推崇部门保护主义、鼓吹自由竞争思想等。类似现象都是组织管理秩序形同虚设、失去效力的体现。管理制度是秩序效力的基础和保障,制度一旦失能失灵,相应的秩序效力自然也就失去屏障。
(三)团队下属向心力、聚合力基础薄弱
在组织管理的整个系统结构中,领导角色与制度体系是两个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前者属于人治要素,依靠灵活的、即时的、主动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艺术发挥协调作用;后者属于制度要素,依靠固定的、持久的、强制的制度合力发挥规范作用。可以说,整个组织管理架构和运转秩序是建立在领导角色与制度体系这两个要素基础之上的。但略有不同的是,领导者是可以更替变换的,而制度体系则是固定持久的。并且,相比于领导者通过实施领导带来的影响力,制度体系的影响效力更加深层、更加稳定。制度一旦失去效能,产生的负向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广泛的。例如,最典型、最直接的负向效应是团队人心涣散和凝聚力降低。表现在管理实践中,由于公正制度效力的缺失,下属群体对于组织的尊崇感和认同感也会随之消退,并且在缺乏制度规范的情况下,下属的各项利益和权益也很难得到公正保障。久而久之,缺失公正管理制度的单位就像是一盘散沙,毫无秩序、自由散漫,下属自然也就失去了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制度失能局面的内在成因
制度失能现象与制度设计的初衷自然是背道而驰的。那么,造成制度失能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分析单位管理实际发现,与制度失能现象存在较大关联的因素主要包括领导者管理水平、单位利益纷争以及监督保障机制。
(一)领导者领导不善损害制度公信力
前文已经阐述,领导角色与制度体系是组织结构体系中两个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同时,二者之间也存在莫大的互动关联性。单位制度失去效能必然有来自领导者层面的因素。领导者的领导艺术影响制度体系的作用路径如下。一是威权型领导者冲击管理制度的约束力。有的领导者作风霸道、性格刚硬,在长期的领导职位上养成了说一不二、不容置疑的强硬管理做派。在这类领导者眼中,制度仅仅是个“花架子”,而自己的个人意旨和部署安排才是“指南针”。这种强权型领导方式无疑会严重损害制度的约束力,导致单位制度流于形式。二是弱权型领导者难以保障管理制度的规范力。无论多么健全稳定的制度体系,都需要借以领导者的遵循和下属的认同加以维护。特别是在面对一些“刺头”下属、投机下属刻意挑衅和试图突破制度规范时,领导者更需要当机立断、强势出击,维护制度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有的领导者尽管专业能力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