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唐太宗子女教育得失之鉴/蔡 茂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蔡 茂 日期:2021-07-19 15:34:47
宗首先是君王,其次才是父亲,他们敬畏重视的不是唐太宗父亲的身份,而是君王的绝对权力。因此,他们会把君王的重视、宠爱当成竞争继承人的先决条件,并因此互相算计。从魏王李泰意欲争夺太子名位,李承乾不得不铤而走险等行为上看,君王的绝对权力恰恰是唐太宗子女教育失败的决定性因素。
  分析起来,唐太宗在子女教育中的父爱缺位现象有主客观的原因。主观上,为了培养合格的皇位继承人,他对太子非常严厉,而对其他子女则采取了放纵型的教养方式,对他们过于溺爱,导致他们中的一些人性格上自私任性,举止上蛮横无理。客观上,是封建帝制的产物,唐太宗把天下看成李氏之天下,把皇帝职位视为私有财产,把决定继承人的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这种绝对权力,无论对皇帝本人还是皇权制度,都是有害的。
  (二)欠缺教育艺术,让子女产生反感
  1.批评多,鼓励少。“贞观朝群臣进谏时,往往遵循这样的模式:以尧、舜、禹、汤、文、武等圣贤之君为楷模,来规劝或激励唐太宗,行帝王之道,向圣贤看齐,而不与秦皇汉武为伍。”[3]大臣们明白,要使唐太宗采纳自己的谏言,必须用委婉、激励的话语来表达。然而,当规谏的对象变成太子李承乾时,大臣们的态度又变得强硬起来。唐太宗对子女尤其是对太子的教育是鼓励较少,批评居多。他也默许甚至支持东宫辅臣对太子犯颜直谏,结果适得其反。李承乾本来天资聪颖,懂得尊师重道,深得父亲喜爱。但东宫的官员李百药、于志宁、孔颖达等在施教时毫不顾及太子能否接受,让身有残疾、内心自卑的李承乾产生了逆反心理。太子乳母遂安夫人看不下去,对孔颖达说,太子已经长大成人了,怎么好三番五次地当面指责他。孔颖达不仅不反思这种不近人情的教育方式,反而用蒙受国家厚恩、死而无憾一类的大而无当的道理去应对。唐太宗也没有意识到这种教育方式对李承乾产生的危害,反而鼓励纵容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有谏必赏。
  2.训导多,历练少。唐太宗很早就意识到,皇子们缺乏民间生活经历,养尊处优,不懂稼穑艰难、民生疾苦,对治理国家极为不利。但他采取的办法不是让皇子们到基层历练,而是训导规劝,偶尔才让他们学习处理政务。唐太宗曾在居丧期让李承乾代他处理政务,外出巡幸时,也曾令李承乾监国。但总体来看,唐太宗给予李承乾学习理政的机会非常少。李治为太子时,“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其善”。“十八年,太宗将伐高丽,命太子留镇定州。”[4]65-66由于李治被确定为继承人的时间过晚,唐太宗即使有意让李治多加历练,也没有太多机会。
  3.教育心理操之过急。唐太宗在确立了李治的继承人地位后,由于年纪渐长,身体每况愈下,担心李治成为第二个李承乾,对李治的教育越发心急,干脆将李治安排到身边居住,不厌其烦地“遇物而诲”。吃饭时问李治饭菜如何来的,教导他不要违背农时;看见李治骑马,教育他要懂得让马适时休息,这样才可以常有马骑;看到李治乘船,引申出“君舟民水”的为君之道;看见李治在树下休息,通过“木受绳则直”的道理告诫李治,要想成为圣明的君主,必须接受谏诤。这种不分场合、反复诘问的教育方式让李治产生了厌烦心理与抵触情绪,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4.教育方式矫枉过正。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