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基层“疲态治理”的典型表现、根源与治本之策/卞 超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卞 超 日期:2021-03-22 09:20:08
和精力都被严重挤压,工作状态辛苦劳累、疲惫不堪。
  (二)高频次督查
  督查是推动政策落实的有效手段。但是,如果督查工作过于频繁、失真失准,则可能落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窠臼,给基层工作变相加压加码。为应对频繁的督查工作,基层干部不得不天天搞材料、事事都留痕、工作不堪重负。同时,督查多、考核多,也暴露了上级机关的工作短板:一方面,统筹管理能力欠缺,推动工作手段单一;另一方面,督查成为惯性思维和标准动作,习惯于以督查促落实的固定模式,搞花拳绣腿、秀表面文章。名目繁多、次数频密的督查,不仅没有真正发挥出指挥棒的作用,还束缚了基层干部主动作为、干事创业的手脚,导致基层工作的虚化、弱化、疲化,给各项政策的执行落实带来阻碍。
  (三)高压力问责
  问责是强化干部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上级部门的问责滥用是造成基层工作疲态的一大诱因。一是权责错配。由于基层政府部门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对一些工作是没有管理权限的,但一些职能部门习惯将任务下放,当甩手掌柜,导致基层权力小、责任重,落实任务困难重重,落实不力又要承受问责大棒,出力不讨好。二是顶锅背锅。基层工作任务繁杂,难免出现纰漏,而一旦出错,就要有人担责,一些上级部门习惯用基层一线干部顶锅、背锅,将严肃问责作为卸责、推责的花样手段,使不少基层干部成了“替罪羊”。三是虚张声势。一些上级部门问责手段单一,事事签订责任状,表面看是安排工作、履职尽责,实质上是变相推责、不想负责。一级一级签责任状,一级一级推责任,最后导致责任状满天飞,从层层压责变为层层卸责。基层干部在乱问责的强压之下负重前行,不怕没创新,只盼少出错,只能采取规避措施,防止踩到雷区“挨板子”。这极大地挫伤了基层干部开拓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低激励环境
  基层任务重、责任大,相应的资源、服务、管理却并未充分下沉,导致基层权力小、资源少、协同差,造成了基层低激励环境。一些基层单位工作地点偏远,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完善,基层干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差,工资待遇低,造成人心思走的局面。另外,基层干部培养、选拔机制不健全,交流渠道不畅,上升渠道狭窄,存在一个岗位干到头、一个乡镇到退休的情况,导致一些基层干部滋生了蹉跎度日、消极怠工的思想。一些基层干部缺少培训机会,专业技能和工作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导致新形势下老干部不懂政策,新干部不会方法,基层工作开展难度大、效率低。
  三、基层“疲态治理”的治本之策
  (一)从压担子到引路子,推进目标责任清晰化
  要解决基层“疲态治理”的问题,就要将层层加码压任务转变为科学规划强引导,建立合理规范的基层各级治理责任分工体系。一是制定和完善权责相适的基层责任清单。厘清责任边界,明确基层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深入研究基层工作运行流程,细化任务分工,压实工作责任,编制符合基层实际的“施工图”和“说明书”,引导基层严格依单履责。在编制过程中,要规范属地管理原则,推动属地管理由地域之属向权责之属转变,赋予基层协调权,加强基层与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二是开展基层事务的整顿清理工作,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