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引导常见错失研析/曹 英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曹 英    日期:2020-08-06 10:27:52
信任,对热点、重点、敏点、频点、拐点、难点、疑点等舆情“点点俱到”,形成信息覆盖、信息陪伴与信息指导,多途径回应群众诉求。四是高度关注极点舆情、焦点舆情的辐射作用,不回避敏感问题,做到政策跟进、主动切割和社会救济等多管齐下,形成以问题解决为先导的龙头效应,避免“焦点盲区”。
  四、与网民死磕激发“次生舆情”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公众受焦虑、恐惧、恐慌等负面情绪主导,情感脆弱、易怒是常态,会不断产生与政府信息、政策对抗的“非理性舆情洪波”。对此,舆情引导要因事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既注重公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又注意使用温和妥当的引导方法和技巧,举重若轻,化解冲突,引导公众走向理性与平和。
  与此相反,现实中存在一种与公众激烈对抗的死磕式的舆情管控方法,预设自我立场与大众立场彼此对立,急于求成,绝不妥协,批判开路,直接对抗,激烈交锋,甚至打击一大片,从而引爆舆情炸点,极化舆情。如对高敏感度的事件人物采取绝对态度,激烈批判公众的热情支持;过激执法,不顾及群众情感,不顾及中国社会的传统习俗;一味“卖惨”,搞不合常理的跟风式宣传等。这种绝对化、极端化、与公众激烈对抗的舆情处理方式,极易制造次生舆情,恶化政民关系、警民关系以及社区管理者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形成情感疏离、信任流失和情绪对抗。
  克服对抗性舆情管控方法重在说理,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实行温暖政策,以官方善意政策来温暖人心,如主动赞扬公众支持的人物和事件,以雷厉风行的强硬措施处置渎职失职官员,以政策温暖冲淡公众愤怒,软化对抗,平息民怨民恨,形成“官民共情语境”。二是进行温和执行,精准研判舆情风险、精准切中群众关切,秉持对一般案件、事件先问真假、再说是非、后说利害的事实当先的专业主义态度,谨慎发言、严谨表态,不美化、不妖魔化,理解、谅解处于悲情状态中的公众的“小事件冲动”,不节外生枝,文明、理性、平和、规范执法,既严肃说理、依法说理,又张弛有度,避免小案件、小事件、小瑕疵激起次生舆情。三是采取温良态度,即在说理、解释时,以温和的态度言传与身教并重,追求人道主义关怀、人性化表现,注重科学解释优先、政策处理优先、平民表现表彰奖励优先,积极寻找共识,拉近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形成官民一体的命运共同体,与民众患难与共、共克时艰。
  五、过于零碎化的报道失却“新型举国优势”
  所谓“过于零碎化”,是指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引导过程中,过于纠缠局部问题,不能充分反映政府政策的宏观大局;过多地发布报道具体事例、方案与问题的“小文章”,没有深刻影响公众情绪和态度、体现政府决策、反映事件全貌、引导公众预期、主导事件话语的“大文章”;过于注重一时一地、一部门一件事的经过,没有全方位反映整个社会系统的共同努力。换言之,未能充分反映我国系统化的新型举国体制“战疫”“战胜病魔”的“举国优势”。比如,既要集中报道一线医生、一线社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英勇奋斗,也要报道法治工作者利用法律武器为战时状态的特殊举措保驾护航,用社会公平的底线来确保资源配置的公平,为病患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