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引导常见错失研析/曹 英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曹 英
日期:2020-08-06 10:27:52
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对专业人士的知识和技术要求更高,稍有不慎,专家意见就会被颠覆。专家意见在大众媒体面前被迅疾打脸,不仅矮化专家意见,还会极大挫伤民众信心、激化社会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恐慌,并最终影响科学救治、损伤社会信任文化。
维护专家权威、防止专家舆情灾难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专家甄别筛选机制。要提高专家门槛,优选道德高尚、理论深厚、技术精湛、有较高学术声望的卓越专家建立专家库,使其在权威媒体面前高调亮相,以权威人士、权威媒体、权威解答构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家声音”,为公众传道解惑、指点迷津。同时,专家库应是多专业、聚合型人才库,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社会、自然各方面,需要各专业专家集合解决,如事件初期医护、流行病学、病毒学专家重在治病救人;事件中期社会学、心理学专家指导大众自救、社会互救;事件后期经济学、政治学专家登场,指导重建。二是完善专家意见发表机制。紧急状态下的专家意见一旦公开即会造成整体性影响,甚至会“一言兴邦、一言乱邦”。专家意见公布前应有内部的专业研究,不应只是一己之见,要最大程度消灭失语、妄语;专家表达意见前应进行必要的练习,避免出现常识性低级错误;专家自身也要“爱惜羽毛”,与时尚保持距离,绝不可庸俗、媚俗。三是建立专家伦理审查机制。要对专家公开表达的意见进行专业伦理审查,让其接受社会监督,杜绝失德失范。
三、信息公开不及时、留死角制造“舆情盲区”
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是舆情引导的第一法则,处于焦虑、愤懑、恐慌甚至愤怒状态下的公众迫切需要可信任的信息来化解、排解情绪,政府信息公布不及时、不真实、不能切中要害,其他信息就会乘虚而入,如此公众听信谣言、被谣言俘获的可能性就大为增加,所以在危机时刻政府沉默的过程往往就是谣言扩散的过程。因此,及时、准确地公开相关信息是施行舆情引导的当务之急。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迫性、急剧变化性和极具生命威胁性,以及公众所处的严重隔离状态,会加剧公众对外在信息的依赖。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信息公开应以公众需求为本,不能想说就说、自认为重要的才说,从而出现自以为是、刻意遗漏重大信息的“回避性盲区”,或者在说的过程中刻意选择,出现“重大问题信息盲区”以及与公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相背离的“对抗性盲区”。这些都会激发公众的不满、愤怒,使得公众转而寻求圈群信息、社会信息来佐证,从而为谣言、传言、耸人听闻的消息打开了通道,形成政府信息与网络舆论相互对立的“舆论场”。
如何使舆情引导及时公开、准确全面?一是建立网络信息收集、研判、传递机制,及时抓取数据、分析研判、了解舆情,判断舆情的轻重缓急、恶意与善意,提取有效信息、关键信息,并及时查明真相、告知公众,做到“民有所呼,即有所应”,引领传播节奏,掌握主动权,挤压不实信息、流言谣言的传播空间。二是优先回复网络传播最为广泛的信息,以真实、科学、权威的主流话语引导公众话语,多次、密集发布,打破圈群文化,建立公共话语防波堤。三是打击故意造谣、恶毒攻击、颠倒黑白的言论,果断依法处置;全方位现场打击各种传言流言,全面回应社会关切与大众迷惑的问题,赢得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