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高学历领导干部腐败的十大特征与廉洁教育建议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金鸿浩
日期:2019-10-09 11:23:25
公仆的干部走向违法犯罪道路时,其能力越大,犯罪金额越大,对社会的危害也越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加强廉洁教育的建议
反腐败建设是国之根本,廉洁意识更是公民素养、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内容,特别是在社会转型阶段,一些谬论、邪风、歪论并存,廉洁教育更应当从小抓起,由浅入深地加强青少年学子、青年干部的廉洁意识,引导他们科学认识腐败现象和反腐败斗争,夯实未来中国廉洁社会的基石。
首先,强化腐败危害性和非法性教育。腐败的主要危害在于其负外部性。其一,对国家、社会极具危害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其二,对组织声誉、公信力的危害性。例如,红十字会系列腐败案件对中国公益组织声誉的影响,民政部福彩中心“窝案”对中国福彩部门声誉的影响,国家安全部原副部长马健受贿、强迫交易、内幕交易案对国家安全系统声誉的影响等,说明腐败事件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众对相关工作部门的信任和支持力度,进而影响相关事业的发展。其三,对家庭的危害性。它会“感染”家人共同参与腐败,最终一同“落网”。在法治教育中,要引导领导干部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对贪污贿赂罪的相关规定、常见罪名和刑罚措施,帮助领导干部树立起“腐败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基本价值观念,特别是帮助领导干部抵制个别网络、社会、家庭教育中“做官不贪不如不做官”等不良观念的侵袭。
其次,强化腐败成瘾性教育。腐败具有类似毒品、烟草、赌博等的成瘾性、依赖性特征。笔者对十八大以来5年间125名高级领导干部的职务犯罪案例分析发现,94.3%的高级领导干部第一次贪腐犯罪后,会持续作案直至案发。这表明腐败行为一旦形成,大概率会“成瘾”且无法停止。行贿者因为行贿而获得好处时,有的也会产生行贿的路径依赖。因此,预防腐败最好的措施是防微杜渐,始终做到远离腐败风险源。
再次,强化腐败风险性教育。腐败者大多会有侥幸心理。有学者对贪官的忏悔录进行分析,发现“侥幸心理几乎贯穿了贪官腐败的全部轨迹”。预防侥幸心理,在于引导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到腐败的被查处概率和被查处后果。腐败当事人通常认为,每一次的腐败都没有关联,自己腐败只要做得隐蔽,就不会被发现。但是,腐败实际上是一个概率问题,例如,每次腐败的被发现率为10%,官员10次受贿不被发现的概率(成功率)只有34.86%,20次受贿不被发现的概率为12.15%,30次受贿不被发现的概率为4.24%。而且,由于腐败惩治具有“连锁反应”,腐败犯罪的其他参与者被查处也会导致“东窗事发”。[4]因此,应当引导领导干部认识到腐败具有高风险性,“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从而减轻其侥幸心理。
最后,探索反腐败斗争的通识教育。各级教育单位还应当教育领导干部了解反腐败的世情国情社情,科学认识腐败是人类社会的“政治之癌”,准确了解中国腐败形势和反腐败斗争的国际定位和历史阶段性特征,了解《世界反腐败公约》等国际法规、党纪党规,了解制度反腐、技术反腐等常识。在时政教育中,要帮助领导干部了解我国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树立反腐败斗争的决心、信心,引导领导干部掌握在生活工作中处理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