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领导者兼顾“劳苦”与“功高”的策略选择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庄锡兰
日期:2019-10-09 11:13:05
的印象。这就意味着,“劳苦”的过程注定是长期坚守的过程,实现了特定劳动行为的延续,也充分展现了个人在工作中的毅力与意志。只有具备相当的耐心、恒心与信心才可能实现特定行为的长久付出。想要实现既定目标尤其是长期、宏大目标,个人必须首先有毅力、能坚持,如此方能确保后续行动过程的积极性和持续性。若只依赖于精神上的坚守,而缺乏行动上的创新与发展,则只会引致行为陷入套路模式中,碌碌无为、庸碌无功。坚守的毅力必须同时伴随创新的行为方能成就最终辉煌。
二、“劳苦”与“功高”间的关联性
(一)有的放矢的辛劳才有收获
组织为何倡导全体成员必须具备敢于吃苦的精神和持续付出的行为?这正是希望借劳动行为来实现既定目标,维系组织持续发展。可以说,对于具体目标的追求、对于发展诉求的满足,才是一切吃苦耐劳行为发生的前提,没有目标、没有追求,就无须进行任何行动,更无须兢兢业业、辛勤奉献。这看似只是对目标重要性的强调,实则揭示了是否需要劳动、如何劳动的参考标准,即目标指引下的方向明确。有的放矢方能清楚知晓自我需要努力奋斗的领域所在、自我需要具体采取的行动为何、行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如何,以及行动过后的效果如何,劳动的过程才能真正转变为奋斗发展的过程。
(二)创造价值的吃苦才有意义
事实上,从目标的实现过程来看,能够完成才是核心关键,至于方法则以高效高质为优,并非一定要经历痛苦的煎熬过程,即吃苦并非成功的充要条件。只是在现实工作中,很多新方法、新路径的探寻必须经历反复的实验和改进过程,才能完善成熟,导致吃苦成为成功的一种较为普遍的伴生现象。若形式主义者借此将吃苦与成功、“劳苦”与“功高”画上等号,则大错特错。吃苦是否能真的实现成功,存在一个隐形的转换过程,即是否完成价值创造。更直观地说,就是在吃苦的过程中必须能切实解决具体问题,能够为改变现状发挥正向促进效应,助力个人或组织向前、向上发展,如此才能苦得有意义、有必要。只使用蛮力而不讲究方法,则尽做无用功;只忙不帮则拖累同事;只混日子、自以为坚守岗位,则碌碌无为、虚度光阴。这样的苦劳再多,也只会成为组织发展的负担,毫无任何价值可言。只有立足组织发展所需、民众切实诉求,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致力于问题解决、条件改善、效率提升,才能创造现实价值,也才可将苦劳升华为功劳。
(三)实现功劳才能提升苦劳的价值
在现实工作中,相较于不行动的滞后性危害,不作为的贻误性、浪费性、形式性危害将更为巨大,信奉“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者,将苦劳也视为了与功劳同等的一种荣誉,若不及时加以纠正,就会加剧作秀之态,即个人无须考虑具体行为后果,只要确保“做”即可,一样使用资源、一样耗费时间、一样投入精力,却毫不考虑具体回报,只须努力营造一副兢兢业业、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表象、假象,以实现“有苦劳”的肯定,并借此抵消“无功”之过。事实上,此时的苦劳已然异化为不作为的挡箭牌,不仅无益于价值创造、持续发展,反而成为不思考、不钻研的开脱之词。想要避免资源浪费、形式主义就必须以功劳作为最终评价目标,明确指出苦劳绝不可与功劳相提并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