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单位重大决策共识难、落实难的深层原因与突破策略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王永凤 日期:2019-08-12 15:31:31
  二、重大决策共识难的内在原因
  从决策过程来看,重大决策往往需要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参与主体的多元性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普遍性,但与此同时,利益主体的差异性也进一步增加了达成共识的难度。导致重大决策共识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决策思维缺乏凝聚力
  在单位管理中,领导者是一切工作的核心主导者。在决策过程中同样如此,领导者具有主导决策和落实决策的双重职能。在重大决策过程中出现难以达成共识的现象,其关键原因在于领导者的决策思维模式受限。由于领导者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实践经验和人生阅历,在推进决策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定式思维运用到决策过程中。以传统的、陈旧的、落后的决策思维来推进现代化、多元化、专业化的决策工作,其实际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表现在最终结果上,即各方决策参与者难以形成一致的决策认知。
  (二)决策信息认知存在偏差性
  上文已经提到,重大决策是决策者依据相关信息、凭借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对未来一段时期内工作方案的制订和部署。因此,决策参与主体的信息掌握量和信息认知度也从客观上决定了其决策倾向。从参与主体来看,单位领导者和员工的思维模式相差较大,价值认知存在偏差,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各有特点,这也导致领导者与员工对重大决策的认知角度和理解程度存在差别。另外,由于个体性格差异、岗位层级区别、专业知识素养等因素,二者对于信息数量和信息内涵的把握也不尽相同,这一差别会进一步拉大领导者和员工对待同等事物的认知差距,其最终结果是二者在重大决策上难以达成共识。
  (三)利益分配过程存在冲突点
  从本质上来看,决策是对特定利益的分配和调整。决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分歧,归根结底是利益格局的冲突。简单来说,不同层级的员工通常只是立足于自身所处的阶层追求利益目标,在参与决策时会优先保全和争取属于自身的利益,导致整个决策过程中缺乏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当各方决策参与者的利益诉求存在较大差距又难以得到有效整合时,他们会对决策工作各执己见、僵持不下,最终导致决策难以取得有效结果。
  (四)决策主体参与程度不均
  决策并非领导者个人的独断专行,而是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协商、集体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共识模式可以分为强协商强共识、强协商弱共识、弱协商强共识、弱协商弱共识四种。以此来看,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单位领导者没有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来促进各层级、各部门员工间的沟通交流,导致单位不同部门员工间合作基础薄弱、心理距离较远,甚至部分员工对于各个部门的人员情况、工作定位和整体运行情况都了解较少。当他们参与重大决策时,就会出现看法片面、各自为营的现象,导致决策陷入“弱协商弱共识”的陷阱,最终也难以形成共识。
  三、重大决策落实难的深层缘由
  重大决策不仅在决策认知上存在较多阻碍因素,同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这主要是决策落实过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导致的。
  (一)执行制度存在滞后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键在于落实》一文中明确指出:“抓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