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完善村民自治视角下有效防范村霸问题的对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韦少雄 日期:2019-03-22 09:38:59
企图在利益分配上“多分一杯羹”。
  3.独断专行,把持村庄话语权。一些地方的村庄话语权被村霸把持住,大小事务都由村霸说了算,村民说不得、碰不得,民主决策流于形式。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决策不民主、办事不公开,在很多重大事项上随意改变议事规则,把村民会议当成村霸的“家天下”,搞“家长制”“唯我独尊”。二是一些村霸由于是宗族势力的代表,往往会依托庞大的宗族势力左右民主决策,使决策结果带有明显的宗族偏袒,而其他无宗族靠山的村民则会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三是村霸与其他黑恶势力相互勾结串通,对反映问题的村民进行殴打、恐吓,使村民内心产生焦虑和恐惧,不敢发表意见。村霸把持村庄话语权,严重破坏了村庄政治生态。
  4.寻求庇护,结成村庄利益联盟。为了保持“霸主地位”,村霸往往会倚财仗势,通过搞权钱交易、关联交易和利益联盟,寻求某些基层干部的庇护,进而“靠山吃山”,以权谋私。在一些地方,基层政权组织软弱涣散,对乡村长期监管失控,少数基层干部与村霸之间形成心照不宣的默契,对村霸行为放任不管,甚至为村霸“撑腰”,与其沆瀣一气,成为村霸有恃无恐、无法无天的后台。利益关系是隐藏在村庄内部的一颗毒瘤,其能量、危害不可低估,村霸通过与“保护伞”“靠山”结成利益联盟,借助公权力的影响力,以非公平的方式攫取灰色暴利。
  二、村霸问题源于村庄治理短板
  1.特殊的村庄权力结构是村霸产生的土壤。进入20世纪后,随着社会秩序的剧烈变迁,封建宗族长老、乡绅治村的秩序体系被打破,村庄组织和管理体制屡有变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乡村进行了整合,将基层政权延伸到村一级,政社不分、权力集中,乡村治理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后,随着村民自治的萌生和推广,国家政权逐渐从村一级退出,但随之而来的是“乡政村治”格局下的行政化问题突出。从我国村庄治理轨迹可以看出,社会的剧变并没能建构或生长出能够使村庄充分适应与尊重的新秩序体系,加之市场化、现代化、城镇化等外生力量的猛烈冲击,新老问题、内外问题交叠存在,当前我国村庄治理实际上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既有权力结构体系走向瓦解,传统宗法、乡绅从自治中退出,村庄集体行动能力式微;另一方面,新的治理体系一时难以形成,人们期待的规则之治远未到来,传统权威体系丧失与新治理秩序异步性造成交接过程中的“空白环节”,村庄社会实际上处于离散状态。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村庄权力结构中,村庄的异质性在增加,同质性则不断丧失其存在的土壤,从而导致结构性失衡与失范,一些具有“匪气”“霸气”的村霸的出现就成为必然,村霸治村也就在所难免。
  2.村庄利益过度分化是诱发村霸的原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利益分化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走向成熟的标志。然而,利益分化过速、过度以及持续分化不可避免地使农村面临复杂的利益格局,整个农村社会因利益差异而重新组合,形成不同的利益阶层。在农村缺乏稳定、公平、有效的制度约束以及利益制衡、协调机制滞后于利益分化的背景下,利益分化必然导致利益博弈的不对称与不均衡,各阶层之间将出现隔阂甚至对立。一方面,一部分村庄富人因拥有了财富而在乡村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