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为官不为”的交易成本分析与治理机制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谢启秦
日期:2018-04-03 17:42:19
关行政归于无用,造成损失,本文称之为风险成本。风险问题如果处置不当通常会引发严重后果,如集体腐败、内讧,乃至突发性群体事件。
第四,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出的最大收益。在八项规定出台之后,一些领导干部的各种灰色收入与隐性收入被取缔,各种福利被贴上“腐败”标签而受到限制,他们只能拿到为数有限的固定工资。事实上,在高物价、高房价的背景下,收入较低的领导干部难以维持生计,不得不利用闲暇经营第二职业。在办公室里消耗过多时间从事行政事务意味着支付巨大的机会成本。在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下,一些领导干部失去了卖力工作的动力,采取被动应付、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的消极态度。
(二)“为官不为”的交易成本特征:比较优势
基于上述分析,“为官不为”交易成本显示出比较优势特征:从收益上看,干部为官的交易成本与干部收益具有负相关关系,领导干部选择为官有为,风险大、收益小,选择“为官不为”,风险小、收益大。从成本上看,在反腐高压态势下,“为官不为”的交易成本相对较低且易于操作,并避免了正式规则和潜规则带来的各种成本,而正确履职的为官者选择为官有为会增加机会成本,牟取私利的为官者选择为官有为则会增加风险成本。因此,“为官不为”属于一种策略性行为,具有比较优势特征,支付较少的成本,获得较多的收益,并显示出路径依赖特性。在中央坚持高压反腐的前提下,为官者一旦失去了其所期望的利润空间,就会选择“为官不为”,在多轮博弈之后被强化和扩大成为一种稳定策略。
二、“为官不为”交易成本比较优势的形成机理
(一)“为官不为”交易成本比较优势的产生条件
第一,持续反腐败是影响“为官不为”交易成本比较优势的政治诱因。由于党和政府下决心根治腐败,从中央到地方,整个政治生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官者不能随意运用权力安排职位,推动项目,发放福利。此外,中央先后制定八项规定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扎牢了制度笼子,堵死了腐败的各种渠道。对那些机会主义者而言,当官发财已是黄粱美梦。因此,部分领导干部不能像过去一样“作为”,只能选择虚静无为,蛰伏等待。
第二,获得感降低是制约“为官不为”交易成本比较优势的利益考量。在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下,领导干部要么小心翼翼、谨慎应对,要么敷衍塞责、马虎了事,归根结底是因为反腐败取缔了官员的灰色收入和隐性收入,只能保住正常的工资收入,导致领导干部群体获得感降低。因此,有些领导干部退而求其次,在不放弃岗位的前提下,趁机发展第二职业,以增加收入。
第三,旧体制惯性是导致“为官不为”交易成本比较优势的管理漏洞。金字塔式科层体制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领导干部可以凭借信息优势与上级进行利益博弈。在分税制下地方政府出现了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问题,干部往往借口缺钱缺人推卸责任。有些地方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存在裙带关系、权钱交易等问题,未能真正做到优胜劣汰,选贤任能。现有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未能推行标准化管理和量化管理,建立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制度机制,仍然带有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