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需求层次理论与社会反向情绪的疏导路径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颜 陈 日期:2018-02-28 18:17:47
引发不同地区、行业和社会阶层间的需求大比拼,导致安全需求异化为无底线的物质需求和无上限的金钱需求。
  (三)社交需求与社会信任度
  社交是人类判断自我存在价值,定位自我、认同自我的一个必要坐标,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凸显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不可否认,当前人们社交需求的满意度很低,这实际上意味着社会信任度持续走低、社会规则普遍失灵,公共权力在建立社会信任机制方面还没有真正发挥核心作用。
  社交需求虽然来自于过去和当下的经验,但指向未来,其群际性和情感属性比较明确。在一定意义上,社会信任度的建构必须从满足社交需求开始,包括打击背信、失信的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激发社会成员的良知善念,提高组织和个人信誉的回报率,推动社会情绪的正向表达等。
  (四)尊重需求与社会公平感
  尊重需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已经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念,影响着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也产生着相应的社会情绪体验。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总体上看,尊重需求依托于社会成员的公共参与和情感互动,其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社会情绪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并最终影响着社会公平感的“成色”。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落实尊重需求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不同阶层利益矛盾与冲突日益凸显,局部地区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影响社会公平公正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底层民众和弱势群体抱团取暖、同声相应成为舆论场中的常态,不看、不听、不信、不服等反向情绪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五)自我实现需求与社会共识度
  自我实现需求是指个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自身才能、品质、能力等综合要素,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社会共识度决定着社会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个时期个体的行为。当前,新媒体以其强大的网络信息放大功能和网民情绪聚集功能,推动多种价值观念并存交织,社会共识出现信仰、信念、信任、信心缺失甚至矛盾等乱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价值判断标准上的迷失。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一些极端观点打着“自我实现需求”的旗号张扬个性、反抗管制,在不同社会族群、阶层之间制造对立情绪,严重破坏网络生态和社会共识,助推网络空间的反向情绪蔓延,形成浮躁的舆论氛围,导致公众认知和判断上的偏差乃至扭曲。
  二、社会情绪的议题风险及归因分析
  (一)价值观:社会共识模糊
  价值观是一种内心尺度,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总开关”。如果价值观模糊、社会信仰缺失,就会反向支配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理解等,导致社会共识难以凝聚,加剧社会信任危机。在一些舆情事件中,舆论议题沿着群体边际演化,群际情绪对意见的方向和强度影响显著,导致事件对社会成员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向刺激,在价值观层面出现紊乱输出,表现为本该同情却嘲讽、本该谴责却肯定、本该批评却赞美等怪现象。
  信仰和信念缺失,反映了民众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规范缺乏认同。导向失衡背后是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