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单位领导制定制度的“雷区”与防避思路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张福仁 日期:2018-02-28 17:33:35
于从上级文件中找说法,明文规定才放手;习惯于从别人做法中找先例,案例在前才放心。他们张不开口、迈不开腿、伸不开手,把当好“太平官”作为追求,把练好太极拳作为本事,表面上看这是胆子小怕出事、魄力小怕担责,实际上却是不作为、慢作为的变种,是群众非常痛恨的隐形腐败。
  五是把与时俱进异化为盲目跟风。有的领导把制度建设庸俗化、时尚化、时髦化,把制度建设的时代性与继承性对立起来,把与时俱进、因时制宜简单理解为随波逐流、跟风追风。好的制度、好的规章贵在历久弥新、重在抓长抓常,一味跟风、盲目效仿,只会闹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笑话,使制度空洞无物、无所适从,华而不实、贻笑大方,满纸无用言、全篇空洞话,乍一看头头是道,实际上装腔作势,落实上百无一用,与单位实际、岗位特点严重脱节,与本意初衷、工作落实渐行渐远。
  六是把灵活处理异化为有病乱投医。有的领导本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再说”的思路,在制度建设中不管“病因”、不问“病历”、不挖“病根”,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存在“吃服药看看”的侥幸心理。这既是领导的投机思想在作怪、功利主义心态在作祟,又是其驾驭全局无能、解决问题无力的表现。制度建设重在抓住要害、解决问题,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天上一脚、地上一腿,不但于事无补、于单位无益,反而会贻误最佳“诊疗”时机,无异于饮鸩止渴、雪上加霜,最终导致“小疾小病”拖成“疑难杂症”,“病”在肌肤腠里变成病入膏肓,无药可治,还会背上“庸医”的骂名。
  七是把利弊权衡异化为大搞变通。主要表现在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缺乏开弓没有回头箭、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和霸气,不敢也不愿动真较劲,满足于皆大欢喜,止步于见好就收。制度标准标尺定高了,怕实现不了失面子,结果模棱两可、语焉不详;约束管束定严了,怕得罪人丢选票,结果弹性十足、大搞变通,造成制度建设中看不中用,雷声大雨点小,雨过地皮湿,最后草草收场。
  八是把五湖四海异化为私人定制。有的领导信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制度建设带有圈子文化的气息、散发山头主义的味道,不是从大多数人利益、集体利益出发,而是根据少数人的利益量身打造,完全把五湖四海置之不理、将海纳百川抛诸脑后,使单位变成了“兄弟连”“江湖帮”,公权力变成了私相授受、投桃报李的代名词,制度变成了拉帮结派、蝇营狗苟的遮羞布。
  
  二、防避思路
  
  要使制度有生命力,就务必找准制度制定中的矛盾或冲突,联系上下、沟通左右、找准方向方位,科学制定、灵活调整,从而达到制度制定的初衷。
  一是立足基层,反向测评。加强干部群众对制度的广泛认同,防止出现“自说自话”“顾影自怜”现象,先当学生,再当先生。制定制度要广泛听取党员、干部意见,从而增强其对制度的认同。必须把广泛调研、充分论证作为前提,坚持基层导向,践行群众路线。有些制度之所以被束之高阁、中看不中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超越现实、水土不服,片面追求所谓的“高大上”,不顾基层、脱离群众。制度的制定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主动放下身段、摆正姿态,深入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