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基于限权视角的领导激励机制探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张云兰 日期:2017-04-27 15:09:11
下追求更大的支配权力,造成公开权力运行和隐性权力追求相对立。二是单一的激励方式。权力因素成为领导激励机制的绝对主导性因素,其他激励方式被忽视,领导者对其他激励方式的兴趣也不高。三是片面的激励内容。激励包括正激励和负激励两个层面,正激励是权力的赋予,负激励是权力的限制,而现在普遍存在激励理解偏差现象,即只关注授权与放权,很少实行限权与控权,权力激励的作用未能完全展现。四是负性激励效果。过于集中的权力和对权力的过分需求导致组织正常秩序混乱。
  (三)领导活动中的权力隐性激励
  权力隐性激励是通过领导活动展现的,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正常现象。第一,“39岁现象”。对于很多领导干部来说,39岁是一条分界线,39岁之前处于“晋升期”,39岁之后如果职位变动不明显,那晋升的可能性就很小了,这时部分领导干部会出现工作怠慢和思想颓废现象,甚至有人为职位晋升不惜行贿买官,与歪风邪气为伍。这一问题在基层领导干部中表现尤为明显。虽然中组部关于基层干部晋升的年龄限制为45岁,但地方政府在具体执行时往往以39岁为标准。该问题的出现说明权力对部分领导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也说明权力对领导者的激励作用是异常强大的,以致为获取权力不择手段。第二,“三唯现象”,即“唯上不唯下”“唯虚不唯实”“唯私不唯公”。传统干部观念使得部分领导者的权力观不正确,认为权力是上级领导给的,而在很多地区也确实存在着这种现象,因此,部分领导干部只按上级命令办事,忽视了现实,忽视了人民利益。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依然是“唯权”“唯利”,权力运行的潜规则导致了领导者行为异化。第三,“一把手现象”。这是一种典型的“人治”现象。在部分组织特别是党政机关中,拥有最高权力的领导者往往独揽大权,主导部门权力分配与行使,甚至出现“专权”,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权力失控,导致权力滥用和贪污腐败。权力集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源利用率,但是过于集中的权力会使得下级领导产生权力主导组织运行的错误认识而逐渐精于钻权、媚权,带坏整个部门的风气,使原本意义上的职位晋升与薪酬调节激励机制产生扭曲。
  二、限权背景下领导激励机制的理性回归
  (一)领导权力激励认知理性回归
  一系列限权政策的出台降低了权力在组织运行过程中的权重,特别是对一把手权力的限制使得权力集中现象得到改善,权力对领导干部的诱惑和刺激也没有以前那么大了。限权就是减少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将权力运行限定在一定的规则与制度范围内。从表面上看,限权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领导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但是从实质上看,限权是将已经异化的权力激励机制拉回正轨,是权力激励理性回归的关键。首先,限权可完善权力激励内容。限权的主要内容是对权力的回收与控制,这与负激励形式相吻合,能够改变现阶段权力正激励占绝对地位的局面,形成良性权力激励运行机制。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形成的“行政首长负责制”是历史的产物,但是这种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畸变,演变为“一把手专权”,阻碍了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的完善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之一,各地方政府遵循党中央的会议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