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网络政治背景下领导者社会角色污名化及去污路径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朝辉
日期:2017-01-22 15:23:35
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弱势一方的低阶层群众很容易将不满和怒火发在高阶层的领导者群体身上,“官二代”这个标签就是鲜明的例子。三是分配制度的缺陷加剧了民众对领导者群体的不满和怨愤。改革开放以来的分配制度相对更加注重效率而忽视公平正义,客观上造成贫富差距的扩大,基尼系数过高,在分配格局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觉得没有享受到与改革开放所取得成就相匹配的成果,认为不公平、不正义,甚至有种被剥夺感。相比之下,掌握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的阶层却享受更多的成果。两者相比较,会使得部分群众将怒火发在领导者群体身上,加剧民众对领导者群体的污名化。
3.网络技术和媒体的原因。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普及,给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便捷且低成本的发表观点、聚集民意的平台。中国已经全面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技术与民众的非理性化在网络时代的结合,是领导者社会角色污名化的最为关键的原因。领导者自身的各种问题正是通过网络得到快速且全面的传播和凸显,原本民众无渠道发泄对领导者的各种不满,现在有了虚拟的网络平台,加之具体事件的聚焦和激发,瞬间就可以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领导者群体。近年来成效显著的网络反腐,更是强烈刺激着人们对领导者社会角色的污名化。网络反腐在肃贪官、树正气的同时,也将涉事官员们的各种丑态持续曝光,不断刷新着民众对贪官们贪腐程度的认知,强烈刺激着部分非理性网民对领导者群体的不满情绪,催生了强烈的污名化动机。此外,媒体不负责任的推波助澜加剧了网民对领导者的非理性认知,也是领导者社会角色污名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媒体作为向普通民众展示领导者形象的重要窗口和渠道,一方面必须承担起揭露领导者贪腐、渎职、滥用职权等现象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更有责任将领导者的形象实事求是地展示给民众。可是,不少媒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将社会责任抛于脑后,通过炒作领导者的各种丑闻来吸引普通民众的眼球,提升其关注度、收视率、点击率,不加辨识或缺乏辨识能力的网民在媒体的炒作和推波助澜下,更加剧了对领导者的非理性认知,助长了领导者社会角色的污名化现象。
三、领导者社会角色的去污名化路径
1.完善领导者淘汰机制,将存在贪腐的、工作能力不行的、工作热情不高的领导者清除出领导干部队伍,降低领导者玷污其社会角色的可能性。领导者群体中的贪腐分子是社会的毒瘤,是导致领导者社会角色污名化的罪魁祸首,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必须坚决将雷政富、杨达才等“害群之马”“老鼠屎”清除出领导者群体。在中央坚决大力反腐和从严治党的基础上,加大对反腐的制度建设,完善反腐机制,促成反腐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洁净领导者队伍,降低领导者社会角色被污名化的可能性。除贪腐之外,民众对领导者的不满情绪很大一部分来自领导者的重大决策失误对民众所造成的巨大影响,或者领导者手握权力却不作为而导致懒政、庸政、怠政现象的出现。对于前者,应该加强引咎辞职制度的建设及实施,领导者的权责要一致,一旦由于领导者的主观因素造成重大决策失误,就必须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甚至引咎辞职,这既给民众一个交代,利于缓解民众的不满情绪,又可约束领导者,使其合理行使手中权力。而对于懒政、庸政、怠政现象,更要高度重视、加以治理,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