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信息化视角下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路径分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马 铮 刁 庶 日期:2016-06-06 11:32:19
内容有条件、有动力进入公共服务资源池。

  一是将社会闲置资源用于公共服务,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资源。将社会闲置资源用于公共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既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充分共享,也能够有效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源、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而大大缓解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压力。如,“春运”买票难是公共服务供给资源不足的一个典型现象,在传统运输能力的基础上,2016年“春运”期间,滴滴顺风车共输送80余万人合乘返乡,成为“春运”期间在火车、飞机、大巴之外的重要运力补充。(李天军:《滴滴顺风车首次春运送近百万人往返城乡》,2016年2月15日《羊城晚报》)事实上,滴滴顺风车的实质就是通过对社会闲置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进而提供新的公共服务。这种模式的出现,既增加了公共服务供给的渠道,也有效改善了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了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二是实现对优质公共服务的共享,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矛盾根源在于优质公共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均衡,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优势公共资源的共建共享,增加对优质公共服务的供给。以教育领域为例,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目前,教育领域大力推广的慕课、远程教育等线上教育平台,目的就在于通过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扩大对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三)拓宽公共服务供给渠道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公共服务供给渠道前所未有地丰富多样化。一方面,政府部门对新模式、新业态的包容性不断增强,对新事物的接受周期日渐缩短,对自身职能的调整不断加快,进而为多样化的供给渠道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主动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公众提供多样化服务,“线上”公共服务供给平台日趋完善,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有益补充。

  在信息时代,公众身上的“网络居民”属性日益凸显,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现代公民,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大,习惯于借助网络平台解决问题,因此对政府所提供的线上虚拟公共服务需求较高。随着政府信息化应用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政府线上公共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虚拟化公共服务作为实体公共服务供给的有益补充,将成为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和亮点,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如,越来越多的政府借助微信公众平台为市民提供城市公共服务,自2014年12月广州率先通过微信平台开展城市服务以来,目前已上线了14个省72个城市,共提供超过3000项服务。如,四川某些法院的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提供微信预约立案、微信约见法官、远程送达、视频接访、庭审网络直播、支付宝支付诉讼等多项服务,这种“指尖诉讼”模式大大降低了公众的办事成本。(陈静:《互联网助力公共服务创新》,2016年2月14日《经济日报》)

  

  二、信息化驱动公共服务减少无效供给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义之一是减少无效供给,信息化通过技术手段为公共服务提供更加精准、智慧的供给,可以有效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弥补传统公共服务的短板,进而在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