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推进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沈佳文 日期:2016-03-14 14:41:17
几个方面。一是生态意识塑造力。要从知识教育入手,明确将生态文明相关内容列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必修课”,同时加强文化熏陶,在生态文艺创作和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弘扬生态文明价值理念。要充分发挥政府绿色采购的示范引领作用,倡导绿色消费,在全社会形成节俭、理性、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二是生态资源配置力。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求实现各类生态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在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的基础上,打破“条”“块”分割,建立完整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突破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市场化、社会化、科学化配置,全面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三是生态科技创新力。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生态治理能力过程中,我们既不能沿袭资源型国家的发展路子,又不能沿袭依附型或殖民型国家的发展路子,唯一可行的是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努力研发和运用有利于环境污染源头控制和生态修复过程控制的技术。四是生态法治执行力。要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执法机制,提高环境执法水平,构建资源环境违法情报信息共享平台。要配强资源环境等部门的执法力量和软、硬条件,对涉及群众环境权益的重大事项,严格实行社情民意反映、专家咨询、社会公示、群众听证等制度,加大司法力量对建设生态文明的保障作用和公众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力度。
  4.构建国家生态治理协调与运行制度,为生态治理现代化转型提供有力保证。一是要健全管理决策与执行机制。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是实现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要努力构建从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到责任追究的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有序推进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严格实施节能评估审查、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加强土地用途转用许可管理。同时,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在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信息公开等方面取得决定性进展。二是要完善公众参与与协商机制。加快推进社会机制创新,坚定不移地走环境民主、公众监督和生态基层自治的道路。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污染治理。不断扩大和畅通社会公众参与环保项目评审、监督的渠道,努力构筑最广泛、最有效的公众参与和社会治理机制,为生态治理现代化凝聚力量。三是要改进政绩考核与评估机制。要致力于构建绿色生态的政绩考评体系,把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范围,切实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从“数字出官”转向更加关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同时,努力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政绩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主体过于集中等弊端,把政绩评估的权力交给人民,使发展的绩效最终体现在人民的满意程度上,因地制宜地构建科学合理、人民认可、社会肯定的新型政绩评价体系。
  [注:本文是国家软科学项目“湖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路径研究”子课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型城市建设”(项目编号:CXR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浙江湖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 介明菊  
  E-mail:ldkxjmj@163.com  
  电  话:0371  -  63919054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