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个着力点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陶善才
日期:2016-03-14 11:32:59
别国的马桶盖、电饭煲买断货。
二、实现新逻辑下的“动力转换”,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
从全球来看,世界经济开始走向复苏,但增长动力不足,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新旧动力转换契机。从我国来看,已经开始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但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出现以后,经济发展的一些副作用和后遗症逐渐显现,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无论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还是通过金融、财政等工具进行宏观干预,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有限。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经济已经步入了新常态:“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源环境约束加大,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而国际总体环境也不如以前。特别是日益扭曲的经济结构、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以及社会矛盾激化等诸多问题已引起各方警惕。正因为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中国经济正由“超高速增长时代”走向“中高速增长”,这也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但需求侧这种短期管理工具已经不如从前那么管用,迫切需要改变以往那种“外需不行就拉动内需、投资上不来就拉动消费”的传统做法,从供给侧寻找新的发动机。也就是说,要改变政府的投资方向,加大对医疗、社保、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入,降低一般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比重,加快政府行政改革,让社会资本在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上有更多投入,增加民间资本的投资机会,把产业结构转移到适合现在市场需求结构的轨道上来,通过全面创新激发社会活力和可持续增长的动力。这就是供给侧改革提出的深刻背景,也是供给侧改革的目标。
实现“动力转换”的关键,是要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其中,科技创新属“主动力”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这预示着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个通过全面创新激发社会活力和可持续增长动力的时代正在到来。
三、推进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我国的供给侧改革虽然与美、英等西方国家的供给侧学派实践有相似之处,但应充分认识到,由于经济形势、国际背景、发挥空间等不同,我国不可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供给侧学派实践。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能是针对经济新常态的改革,而且必须从经济运行的源头入手,从产业、企业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更加突出转型升级,以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而要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就必须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共同发力。
从供给端来看,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开始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但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总体库存压力较大。企业分化严重,同一行业内冰火两重天。一些大型企业、上市企业紧抓市场、政策机遇,发挥其规模、品牌等优势,发展相对较好;量大面广的传统企业、中小企业依然普遍面临生存难、转型难的困境。从需求端来看,虽然消费正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但投资增速已持续放缓,而且出口增速也处于换挡期,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已经不再。
因此,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全力&ld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