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个着力点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陶善才 日期:2016-03-14 11:32:59
  在新常态大逻辑下,中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国未来发展理念和改革重点定调,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步入新的转折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明确指示,近期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就更加完整准确地指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思路,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对中国经济的行稳致远发挥更大作用。
  一、追求新平台上的“供需平衡”,是改善提升供给侧体系的要义
  “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所谓需求侧,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强调的是要素拉动。然而,这种需求总量的变动往往是短期的或周期性的。这正是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缺陷所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为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了贡献,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经济停滞通胀(“滞胀”)的出现,凯恩斯主义受到沉重打击。这时,西方出现了“供给学派经济学或供给侧经济学”(Supply-Side Economics)的思潮,最先影响了美国里根政府,因而又被称为“里根经济学”。该学派分析凯恩斯主义失灵的原因时认为,一味地依靠政府财政扩张来刺激需求,并不能摆脱经济困境。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就是采用了凯恩斯主义,在大萧条后大力推行“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等来干预市场、扩大需求,结果导致财政赤字危机。卡特总统沿用凯恩斯策略,最终在“滞胀”泥潭中越陷越深。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说,“衰退的定义是你的邻居没有工作,萧条的定义是你自己没有工作,复苏的定义是让卡特没有工作”,幽默地揭示了供给侧经济学的精神实质:“小政府,大市场”、自由竞争和企业家精神的坚定信仰。“里根经济学”让美国迎来了经济的再度起飞,奠定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发展基础,创造了长达25年的经济繁荣。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来看,宏观政策在需求侧还是在供给侧上做文章,并不是非此即彼,只是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过去我们在着力加强需求侧管理的同时,也大力推进了供给侧的改革,不断激发劳动力、土地及自然资源、资本、制度、创新等支持经济长期增长的供给侧要素活力。但长期以来,我们在需求侧用力过多,即侧重于依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而在当前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已经跨上了总量世界第二的新平台,“三驾马车”的拉动力已逐步减弱,导致经济放缓、投资减速、价格下跌、效益下滑。如果延续这种“高增长、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成本”的发展老路,必将带来更多的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问题,可能留下种种隐患甚至是“硬着陆”风险。这背后的原因,正在于供需失衡已越来越严重,亟须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特别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供给依然严重不足。比如,出租车总量供给不增加,即使再提价、再加油补,都不能解决打车难问题;中国已是世界工厂,国人却千里迢迢将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