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地方政府权力“瘦身”面临的特殊困难与突破路径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金 阳 日期:2015-09-11 10:59:16
o;过渡期的审批双轨制问题。权力“瘦身”本身就是一场利益博弈,在权力“瘦身”过程中必然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阻力。如果权力“瘦身”前已审批的事项继续有效,势必存在行政审批“双轨制”“两张皮”的现象,造成事权管理上的混乱和不便。如果不设过渡期和缓冲期,已拿到审批文件的当事人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必须对权力“瘦身”的细节进行周密、严谨的思考,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否则势必令权力“瘦身”这项改革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权力“瘦身”后财该如何用的困难。财权连着人权、事权,人权、事权、财权应该相匹配,才能做到人事相适、事财相配。一是解决权力“瘦身”后原来靠收费供养的人员如何养的问题。以前,地方政府大大小小的行政审批收费项目多达上千个,每个行政审批事项都要收费几十元到几万元不等,这些行政事业性收费占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的大部分,多数归地方政府支配或是先征后返或超收提成,往往成为地方政府或收费单位的“小金库”,供养着很多工作人员,一些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后,行政事业性收费大大减少,靠收费供养的自收自支人员的工资都成了大问题。二是解决权力“瘦身”后垂管部门下放到地方的财权如何配的问题。以前,条条垂管部门人权、财权、事权全部上收,地方政府对垂管部门基本上管不着、管不了、管不好。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地方政府加快职能转变,以往行政审批事项较多的工商、质检、药监等部门也由条条垂管下放到地方政府管理,按照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地方政府对这些下放到地方的机构要全部“兜底”。这些机构由于工作人员多、领导职数多,对地方财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包袱”、不小的“负担”,相当于对地方可用财力重新切“蛋糕”,给地方造成了很大的财政压力。如果中央政府不分青红皂白地就将“包袱”甩给地方,而不转移或匹配部分财力,那么对地方政府是不公平的。
  二、突破路径
  地方政府权力“瘦身”本身就是一场攻坚战、博弈战,必须迎难而上,在逆境中寻坦途,在荆棘中辟新路,全力以赴地做好“减法”“加法”和“乘法”。
  (一)做好“减法”,确保权力“瘦身”后富余人员有处去。无论是安置超编人员,还是安置机构撤并后的富余人员,都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缓冲措施,避免引起“震荡”。一要清理“吃空饷”现象,减少闲杂人员。有些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长期在编不在岗、在职不履职,把工作“主业”当自己的“副业”,长期游离于单位之外,从事自己的“第二职业”,拿双份工资。对这类人员,要该提醒的提醒、该教育的教育,责令限期返岗,逾期不返岗的,按有关规定,给予辞退处理。二要严格控编制,减少冗余人员。要严格按照机构改革时“三定”方案核定的编制执行,对目前单位超编的,编制部门不再新增编制,不再允许新进人员,对目前多余的人员,灵活采取转岗、分流、退休等办法,逐步自然消化。三要严肃执法,清退违规人员。严格执行选人用人组织纪律、政治纪律,对那些违规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要分清情况,区别对待,对工作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