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政治新常态下“个性官员” 淡出公众视野现象解读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寇政文
日期:2015-09-11 10:12:49
。政治生态的核心议题是权力结构问题。我国政治生态要走向成熟,不受监督和制约的集权型领导权力格局必须实现根本扭转和彻底变革。就“个性官员”而言,理应致力于防止其个性意蕴中所潜在的“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重效果,不重方法”“只讲绩效,不计成本”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其实,“个性官员”决定发展图景和前景说到底是一种以“青天政治”为核心的人治政治权力模式,用官员个性推动改革发展是在落后社会制度形态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而当我国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从理念走向实践、各项科学制度建立健全之后,自然不能再任由官员以个性超越制度,而必须要求官员的个性服从和服务于制度理性及其科学。从现实情况看,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所营造的政治新常态下,权力运行法治化成为必然趋向,这也就根本瓦解了“个性官员”群体存在的政治生态土壤,“个性官员”群体的消亡就成为制度重构政治生态的历史必然。
干部晋升的科层化取向:“个性官员”群体消亡的干部制度基础。干部晋升的科层化是当前我国政治新常态的干部制度表征。显而易见,官员以个性求政绩、塑形象、赢认同,说到底与个性化政绩所带来的非常规晋升直接关联。反观实践,“个性官员”的仕途生涯选择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规行动——要么被高度重视、屡被破格、位居高位,要么饱尝争议、人去政息、边缘安置。追根溯源,制度变迁塑造干部群体,对于“个性官员”群体政治晋升策略的认识,应该从根本的制度变迁中去寻找其发生机理。比较看来,党的十八大之前,公选、破格和空降是干部晋升的三大“快车道”,官员一旦步入这些“快车道”,其仕途自然如鱼得水、平步青云。这就使得以个性求生存和发展成为许多官员的策略选择。而党的十八大之后,在从严治党、从严治官的政治新常态下,全国范围内公选降温、破格从严、基层成长成为干部选任制度的新常态。2014年新修订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就分别对公选、破格和基层经历等做出了详尽的制度规定,从而使得我国干部制度趋向于科层化。由于科层化强调干部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成长,因而官员以个性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减少、风险加大。正是基于新旧政治常态转型中干部制度建立健全对干部群体的重塑,干部制度取向的科层化成为“个性官员”群体淡出公众视野的干部制度根源。
毋庸置疑,对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中国社会而言,敢于担当责任、勇破制度藩篱、本真彰显个性的“个性官员”群体曾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变革作用。但“个性官员”之个性毕竟只是一个中性词,在肯定其作用的同时,“个性官员”政治品质的好坏决定施政成败是一条政治“铁律”。基于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语境下,就官员行动内在政治逻辑转换而言,“个性官员”群体的产生和消亡在本质上乃是顺应一定的政治社会条件而生灭的。鉴于政治社会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客观存在,“个性官员”当前将仍然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客观存在。然而,就历史潮流看,政治生态演进最终必然会导致“个性官员”群体从整体上退出历史舞台、淡出公众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