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基层领导干部不作为的新现象与新常态治理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徐敏宁 日期:2015-05-02 14:13:19
论资排辈、按部就班现象仍存在,难以将责任风险与选拔任用有机结合,把一些勇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创新、拼命硬干的人选拔出来。
  3.利益受损不想作为。领导者利益受损不想作为是指领导者利益受到损害或减少而产生的不想作为现象。八项规定、群众路线学习与深入反腐等系列活动,不仅惩治与打击了各种腐败贪污行为和违法、违纪等乱作为现象,而且波及了单位过度福利与各种灰色隐性收入等腐败的根系,甚或,连办公条件都被严格规范。长期以来,由于地方制度不完善,基层领导者不合理、不规范的福利与隐性收入较高。因此,在反腐等系列活动中,基层领导尤其是那些已经将这些不合理利益视为应有报酬的仕途无望、党性不纯、思维固化的基层领导在利益受损后,就可能产生不作为的想法。工作上往往敷衍了事、被动应付;在政策执行时,虽无私利追求,无寻租行为,但不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去研读政策,往往僵硬呆板执行,不能把握政策的宗旨与正义理性,不能充分释放政策自由裁量权的功能,甚或念歪了经,曲解政策本意。执行结果往往不能有效地鼓励人、激发人,难以催人上进,集聚政策正能量。这种不作为现象的原因是党性修养与反腐等强控惩治措施主要建立在“公共人”假设基础之上,从道德教化与刚性约束两个角度去塑造领导者公而忘私的精神,而轻视人性多元特性与领导者也有合理合法的利益追求。领导者的考核激励机制没有进一步配套跟进,考核指标过于单一,过于宏观,微观细化程度不够,难以有效地对领导者的工作绩效进行全面量化考核,难以深度触及基层领导不作为的神经系统,产生激励作用。
  4.心理失衡不愿作为。在强大的反腐浪潮与干部思想作风整顿中,基层领导者的执政理念、政治立场、党性修养、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等经过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检示,那种前呼后拥、高高在上、耀武扬威的官老爷现象被强行扭转,一些放任式的乱作为现象被强行扭转,依法行政、责任、服务、民主、及时回应等价值理念被强行注入。一些党性不纯、作风不正、执政方式比较粗放的领导者受到巨大冲击。这种心理失衡不仅指有形的物质利益受损后心理难以调整,产生不平衡感,还包括理念、思路、作风、工作方式等被强行扭转产生的不平衡感。地方基层工作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地方领导多凭借经验开展工作,政策能力、规范意识相对薄弱,理念、思路、作风与工作方式等有许多不足。因此,在党的系列活动中,一些党性不纯、奉献意识薄弱的基层领导的不平衡心理更加凸显,在这种不平衡心理驱动下就会情绪低落、消沉,失去工作积极性,不愿意再去作为。在责任与困难面前,就会东张西望,裹足不前。典型表现是发出“官不好当”“官不聊生”“当官没意义”等感慨。这种不作为比前一种不想作为程度深,体现出一种从心理深处发出的不愿作为现象。其深层次原因是世界观、价值观扭曲,对领导干部的责任与使命认识不够。
  二、基层领导干部不作为的新常态治理
  第一,推进依法治国时,法制的刚性规范约束功能与激励功能应齐头并进。要遵循人性多元特点,建立立体动态的基层领导干部的考核激励制度和末位淘汰的选拔任用制度,通过制度设计来充分释放他们不断进取、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在考核激励制度上,要深入不作为的微观层面,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