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官场逆淘汰的形成机制及治理思路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周建红
日期:2015-05-02 14:03:27
对官场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一是在政治表现上“官大一级压死人”。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不同等级的官员穿着的服饰、居住的府邸、出行的交通工具都有明确区别,不同品阶官员手中的特权也很悬殊,下级见上级要行叩拜之礼。官场文化伴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时至今日,仍然留下深深的烙印。上级官员特别是有的一把手把对下级的颐指气使当成是理所当然,把个人权威置于真理、法度之上,下级稍有不顺,轻则发火动怒,重则“打入冷宫”、永不叙用;也有的官员为了博得上级欢心,奴性十足,无原则地绝对服从,唯上不唯实、唯权不唯理,一旦上台,就变本加厉,在这根“链条”上,无任何原则和真理可言,正义的声音得不到声张。二是在人际关系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单元,古人家族意识很强烈,当官讲究“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留给今天的遗产就是各种“圈子”,既是对不同利益集团的隔断,也是对同一利益链条的统一和保护,而处于这个链条最顶端的“排头”往往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他既需要后续力量的推动和支持,往更高的利益阶层迈进,也在带动“后续”同步前进,实现“共同前进”“共同获利”,在相互作用下实现利益最大化。好比一列火车,单独静止的车厢相比正在运行的车厢,既缺乏车头的带动,又缺乏车尾的推进,只能永远跟不上趟。三是在为官之道上“买官卖官,玩弄厚黑”。“要想富,动干部”,买官卖官被不少人视为特殊的“投资方式”,买官是为了获得更多卖官的机会,而卖官则是为了收回买官的成本,乃至获得更大的利益。在一些官场生态恶劣的地区,买官、卖官成为当官、升官的根本途径,价格高低、关系亲疏成为选拔任用官员的标准,工作实绩和仕途进退无任何关系,不去买官就只能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并将失去一切获利的机会。民国时期李宗吾将官场权术概括为“厚”“黑”二字,即皮要厚、心要黑,将“求官术”概括为六字真言:空、恭、冲、捧、恐、送;将“为官术”概括为:空、恭、绷、凶、聋、弄,其中蕴含着对上对下的态度,最后一字“弄”即弄钱作为最后归结点,也是求官和为官的目的和出发点,不少人将其奉为圭臬,大行其道。
第三,权力泛滥,新形态多种变异,官员苦于接招拆招。由于缺乏健康有效的权力分配、运行和监督机制,或者是“有法不行”“行法不严”导致权力泛滥,很容易出现“一人独大”“一权独揽”的现象。有的官员独揽大权,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无力破解,逐步“中招”,在“湿鞋”后逐步由最初的一尘不染蜕变为半推半就,乃至彻底妥协,堕落到贪污腐败的境地,成为助推官场逆淘汰的生力军。一是攻击面越来越广。你有你的关门计,我有我的过墙梯。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反腐败力度空前,但腐败分子不断变换手法,增加了反腐难度。二是弹药量越来越大。官场政治生态有同自然生态一样的自我更新、完善、净化的能力,净化的力量战胜腐败的力量则施行“优胜劣汰”,反之则催生逆淘汰,这是一个反复拉锯的斗争过程。为了维护、扩大既得利益,有的干部不惜代价,对官场政治生态的净化能力、“自愈”过程实施“重磅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