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官场“逆淘汰”现象的末端治理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张李节 日期:2015-01-27 15:46:15
,不敢坚持原则,对那些刻意钻营、能力平庸的干部往往睁只眼闭只眼,害怕得罪这些干部及其背后的圈内人物,失去将来自己升迁时的“民意支持”。甚至对那些“带病提拔”的干部,在常委会决策时,如果是主要领导提名,其他常委往往为维护表面上的“和气”也很少提出异议。
  三是信息不对称。针对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广大干部,作为地方组织人事部门或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要善于甄别干部的好与坏、优与劣,不被个别干部刻意表现出来的假象所迷惑,也不忽视埋头苦干、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务实型干部。既要善于发现好干部,更要擦亮眼睛警惕一些搞旁门左道的人。这是把好干部选拔出来的前提条件。考察一个干部的好与坏,不外乎考察年龄、学历、专业、经历、能力、工作作风与工作实绩、群众公认度这些能衡量一个干部素质高低与能力大小的指标,按照各指标的权重加以综合和权衡,就大致可以对一个干部做出总体判断。问题的关键是,这些指标中仅年龄、学历、专业、经历能在干部个人履历表上客观地反映出来,其余指标的认定除考察的技术因素外,更多地掺杂了能掌握干部升迁命运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的情感因素。而在当前的领导结构和决策体制中,恰恰是这些情感因素的存在,导致干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了扭曲和失真,使干部的真实信息在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得不到真实的反映。
  二、“出口”不畅:“逆淘汰”现象产生的必然结果
  如果说“入口”不严是导致干部“逆淘汰”现象发生的社会根源,那么“出口”不畅则是干部“逆淘汰”现象得以存在的必然结果。领导职位作为一种稀缺的、有限的社会资源,尤其在机关公务员编制管理制度对领导职数控制较为严格的条件下,一旦庸官占据某一领导职务,就必然会挤占原本就很稀缺的领导职位,使一些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被迫退出原本属于他们的舞台。再加上“出口”不畅,平庸干部又不能及时通过“出口”淘汰出去,随着量的积累,势必会累积越来越大的势力,原本作为个案的偶然情况就会表现出一种趋势,干部“逆淘汰”现象也就应运而生,成为官场上的一种必然现象。
  由于“出口”不畅,官场“逆淘汰”行为的主、客体双方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助推“逆淘汰”现象的形成。作为“逆淘汰”行为的主体,由于善于钻营,他们往往掌控着更多的行政资源,手中握有更多的筹码,在博弈中显得游刃有余;“逆淘汰”行为的客体,作为兢兢业业、脚踏实地而甘愿默默无闻的务实型干部,他们或感到无奈,或不屑于学那些庸官的刻意钻营行为,大多选择冷眼旁观、敬而远之的态度,即使面对对方有意或无意的打压,也选择忍让不予计较,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助推了官场上“逆淘汰”现象的形成。
  “出口”不畅的另一方面,是针对平庸干部的退出机制尚未建立。除部分官员由于贪腐行为被追究或者涉及重大安全事故被问责之外,迄今为止还未发生一起官员由于平庸而被免职的事件,基本上都能在相应的岗位上顺利地工作到任期结束,即便是在换届选举时落选,也会被组织平级安排到其他岗位。这种退出机制的缺失,客观上是对官场“逆淘汰”现象的放纵,解除了平庸干部在“逆淘汰”过程中的后顾之
[1][2][3][4]